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不仅是对中国发展成就的客观呈现,更是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增强国际理解与认同的重要途径。数字时代背景下,多媒体技术、社交媒体传播、数据驱动及个性化内容等策略成为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叙事说服力的有效手段。
一、多媒体融合:提升叙事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在数字化传播时代的宏观背景下,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重塑了信息传播的形态和效能。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等多元化表现形式突破了传统文本叙事的局限性,将抽象的理论阐释和事实陈述转化为直观的可视化内容,大大增强了叙事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具体而言,纪录片、专题片等视听作品能够全方位展现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领域的现代化成就,而数据可视化、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则为受众提供了沉浸式的体验场景,使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与成果。这种多维度的信息呈现方式不仅丰富了叙事的表现层次,更为受众构建了全方位的感知环境。
多媒体融合传播的优势在于其能够充分满足现代受众对信息获取的多元需求。相较于传统的文字传播,多媒体叙事具有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接收效率高等特点。通过声画结合的表现方式,复杂的信息内容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传递,使受众更容易把握核心要义。同时,多媒体叙事也能有效调动受众的多个感官系统,提高信息接收的效率和记忆的持久度。这种“寓教于乐”的传播模式既契合了现代受众碎片化、快节奏的信息获取习惯,又保证了传播内容的深度和完整性。此外,多媒体形式在跨文化传播中具有天然优势,视听语言作为一种普适性的传播符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跨越语言文字的障碍,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都能通过直观的感知体验理解叙事内容。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叙事的形式和内容也在持续创新。互动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提升受众参与度开辟了新途径。受众可以通过交互式平台主动探索感兴趣的内容,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身临其境地体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这种多媒体融合的传播策略优化和技术创新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多媒体叙事的传播效能,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社交媒体传播:加强广泛互动与影响力
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构建了一个去中心化、高度互动的传播生态系统。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实践中,微博、微信、抖音等主流社交媒体平台已成为重要的传播渠道。这些平台不仅能够实现信息的快速扩散,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多样化的互动形式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和认同感。例如,微博话题讨论可以聚焦热点事件,引发公众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注和讨论;抖音短视频则通过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将宏大的现代化主题转化为贴近生活的微观叙事;而微信公众号则可以通过系统性的内容建设,构建完整的理论解读和观点阐释体系。这种多平台协同的传播策略既保证了信息覆盖的广度,也确保了传播内容的深度。
社交媒体传播的优势还体现在其强大的互动功能和实时性特征上。直播、在线问答、话题互动等形式能够打破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壁垒,构建即时互动的传播场景。在展现中国现代化成就时,可以通过专家访谈、政府官员解读、一线工作者分享等方式,增强叙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同时,社交媒体平台的评论、转发、点赞等功能也为受众提供了表达观点、参与讨论的渠道,这种双向互动不仅能够增强传播效果,也能通过受众反馈优化传播策略。特别是在涉及民生改善、创新发展等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话题时,社交媒体的互动特性能够有效激发受众的参与热情,形成良好的传播氛围。
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内容的表达方式也需要适应平台特性和受众习惯。“轻量化”、“碎片化”的内容形式更容易获得受众的关注和传播。因此,在进行中国式现代化叙事时,需要将复杂的理论内容转化为简明易懂、富有趣味性的表达形式。例如,可以通过数据图表、短视频故事、图文解读等方式,将宏观的发展成就具象化为受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内容。同时,还要注意把握不同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特点,针对性地设计传播策略。微博适合热点引导和话题讨论,微信适合深度内容建设,抖音适合生动有趣的短视频呈现。通过多平台的协同运作,形成立体化的传播矩阵,最大化社交媒体传播的效果。由此,社交媒体传播不仅扩展了叙事的传播渠道,也通过广泛的用户参与和互动进一步强化了叙事的说服力。
三、数据驱动:实现精准传播与内容优化
在数字技术驱动的传播环境中,大数据分析已成为优化传播策略和提升传播效果的关键工具。通过对用户行为数据的系统性采集和深度分析,传播者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受众的兴趣偏好、信息获取习惯和内容需求特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实践中,数据驱动策略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是受众画像的精准构建,通过对用户属性、行为轨迹和兴趣偏好的多维度分析,形成细分化的受众群体特征;其次是内容投放的精准定向,根据受众画像特征,将不同类型的叙事内容精准推送给最适合的目标受众;最后是传播效果的实时监测,通过数据分析工具追踪内容的传播路径和受众反应,为传播策略的优化提供决策依据。
数据驱动的传播模式为内容优化提供了科学的反馈机制。通过建立完整的数据监测体系,传播者能够实时掌握内容的传播效果,包括到达率、参与度、互动频次等关键指标。这些数据不仅能够反映内容的传播效果,更重要的是能够揭示受众的兴趣点和需求变化。例如,通过分析不同主题内容的传播数据,可以发现受众对中国现代化发展各个方面的关注重点;通过追踪内容传播路径,可以识别出影响力较大的传播节点和意见领袖;通过分析受众互动行为,可以了解不同表现形式的接受程度。这些数据洞察能够为内容策划和传播策略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在实践层面,数据驱动的传播策略需要建立系统化的运作机制。首先是数据采集体系的搭建,需要整合各个传播渠道的数据源,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采集规范。其次是数据分析模型的构建,要根据传播目标设计相应的分析维度和评估指标,建立科学的数据分析框架。最后是数据应用机制的完善,要将数据分析结果有效转化为实际的传播策略和内容优化方案。同时,还需要注意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在充分发挥数据价值的同时,确保数据使用的合规性和安全性。通过这种系统化的数据运用,能够显著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叙事的传播效能,实现传播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个性化内容:提升叙事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在信息过载的数字时代,个性化传播已成为提升传播效果的重要策略。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而言,个性化内容建设需要基于受众的差异化特征,实现内容的精准匹配。这种差异化特征不仅包括年龄、教育程度、职业背景等基本属性,还包括价值观念、兴趣偏好、认知水平等深层次特征。例如,针对年轻受众群体,可以重点突出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环境保护等主题,采用新颖的表现形式和互动方式;而面向中老年群体,则可以着重展现民生改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成就,使用更为稳重和传统的叙事方式。这种基于受众特征的内容定制,能够显著提升传播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个性化内容的打造需要在多个层面进行系统性设计。首先是内容层次的差异化,需要根据受众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提供不同深度的内容版本。例如,可以设置基础版、进阶版和专业版三个层次,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其次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要根据不同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和偏好,选择适当的传播形式。如文字报道、图文故事、短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的灵活运用。最后是传播渠道的精准选择,要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的媒介接触习惯,选择最适合的传播平台和时间点。这种多维度的个性化设计能够确保传播内容更好地触达目标受众。通过精准的分众传播策略,能够更好地调动不同群体的兴趣点,使得叙事内容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实施层面,个性化内容建设需要建立完善的内容生产和分发机制。一方面要构建多层次的内容库,储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内容资源;另一方面要建立灵活的内容分发系统,能够根据受众特征实现内容的智能匹配和精准推送。同时,还需要建立常态化的内容更新机制,及时响应受众需求的变化和热点话题的涌现。通过这种系统化的个性化内容建设,能够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叙事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影响力。
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社交媒体传播、数据驱动和个性化内容等策略,使叙事更加生动、广泛、精准、有效,并引发情感共鸣。这些策略的协同运用不仅提升了叙事的传播效果,也使叙事更加符合当代受众的需求,从而在增强国际理解和提升国家形象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在全球化传播语境中,通过这些策略的应用,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将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为国际社会提供理解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视角。
吴俊平
湖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简介:吴俊平,1981年6月出生,男,汉族,广西全州人,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湖南科技学院基地研究员,湖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湖湘红色文化赋能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23A0578】、湖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永州地域文化与文化自信”重点研究基地【湘教通〔2021〕241号】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