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钉子精神”是对抓落实状态的情景比喻,朴素的话语蕴含深远的意蕴。抓落实是任务要求,能不能抓落实检验干部的能力素质。从很多工作来看,并不存在“能不能”落实的问题,而更多是看干部“想不想”落实。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把每一件工作抓好抓实,用实际工作成效展示自身形象。
“善谋”是“钉钉子精神”的鲜明特性,加强前瞻性谋划才能把准方向重点。“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中华文化历来讲求“谋定而后动”,只有谋划好了,“落子”才会有方向,推进才会有力度,落实才会有章法。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工作谋划作为关键举措,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才能在工作中实现整体性推进,防止顾此失彼、弃重就轻、因小失大。当然,谋划不是也要讲究方法,就是要“盯住”那些事关全局大事、事关群众利益的急事、事关改革发展的难事,以“钉钉子精神”研究破题之策,拿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绝不能半途而废。
“实干”是“钉钉子精神”的现实要求,锲而不舍地抓才能提高干事创业效能。“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而不懂得怎么干的“蛮干”,也只能是对事业发展的“添乱行为”,最终也必然不能得到群众满意的成效。所以,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不仅要有紧盯不放、一抓到底的决心和信心,更需要锲而不舍、不怕失败、奋勇直前的坚韧不拔状态。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干事创业作为本分,把岗位当职责,立足岗位履职尽责,容易推进的工作要干,不容易推进的工作也要干,简单的事情要干,困难的问题也要破解,不能挑肥拣瘦,更不能好高骛远。
“能力”是“钉钉子精神”的客观条件,锤炼过硬能力本领才能提升抓落实的成色。干部的能力素质,决定了抓落实的质量和效果。干部能力素质过硬,抓落实就会一马平川,困难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最终取得的效果也能令人满意。反之,抓落实的效果就会打折扣,对于推动事业发展不利。广大党员干部要努力锤炼过硬的本领,把学习作为终身的课题,主动向人民群众拜师,了解人民群众对现实问题的看法,学习各领域的知识文化,学习各方面的政策文件,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积累,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在发扬“钉钉子精神”抓落实中提升实际效果。(陈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