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陈撄宁先生为榜样,实现道家文化的现代转化

发布时间:2024-11-19 14:31:5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汀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作为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中华文脉的重要构成,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道家文化同样需依托“当代新道家”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厘清“当代新道家”代表人物的标准

道家文化的现代转化,离不开“当代新道家”这一道家文化的传承者与转化者。道家文化的现代转化,实质上就是“当代新道家”思想的现代转化。因此,我们就得首先弄清“何谓当代新道家”,这是道家文化现代转化的前提。

“当代新道家”的提法最早由中国科学院董光璧先生揭橥。1991年,他在《当代新道家》一书中,将李约瑟、卡普拉和汤川秀澍称为“当代新道家”,认为他们的新科学观是向道家思想的复归。但董光璧先生所列的“当代新道家”代表却因为疏离20世纪中国的历史语境而“无法真正系统确立道家思想现代转化的问题意识”,最终难以全面创新道家的勃然气象。鉴于此争议,有学者提名林语堂为“当代新道家”代表,有人主张金岳霖和冯契为代表,有人主张严复、王国维等为代表,有学者提出“汪曾祺、贾平凹、阿城、韩少功、李杭育、马原等作家在当代文坛上唤回了道家精神”而应以其为代表。也就是说,对“当代新道家”,目前的学界各执一词,颇有争议。

上述争议之所以存在,恰在于尚未厘清“当代新道家”的标准。所谓“当代新道家”,从众多的论述者来说,至少要满足以下三条标准:一是站在道家立场,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对道家文化传承有发言权的思想家。二是富有创新意识,在道学理论建树上有系统见解,构建了新的理论体系的大师型学者。三是回应新儒家、新佛家,回应西方文化,对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有系统研究,并能有所批判、能够“扬弃”的学者。也就是说,当代新道家的代表, 必须要放在儒释道三家为基本构架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历史大背景中进行考察和遴选。

二、“当代新道家”代表人物的确定

在将学界“当代新道家”代表人物放在儒释道三教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大背景中进行历史和逻辑的考察,并与冯友兰、太虚等文化现代转型大师进行对比研究的前提下,结合前述所厘清的三条标准,符合“当代新道家”代表的人物应该是陈撄宁。作为开创当代新道家和最早人物和一代宗师,陈撄宁的“仙学思想”是道教界应对时势的一次复兴道家文化的理论创新;他以卓尔不群的仙学独立思想和震聋发聩的“仙道救国论”,改革道教,调适与现代科学的关系,开创了近现代道教的爱国主义传统;他以当仁不让的“道统”意识上接千年中华道家传统文化的修道养生之学,下启当今的“生活道教”理念,筚路篮缕,开创了中国道教现代化之路,实现了中国道教文化的现代转型,并影响了当代新道家文化的兴起,当代新道家正是接续陈撄宁的道统而起的文化复兴事业。

三、学习陈樱宁精神,推进道家文化的现代转型

今天的当代新道家或多或少都要受到陈撄宁的影响。道家思想的现代转化离不开对陈撄宁思想的研究。我们要以对陈撄宁精神的研究为契机,实现道家文化的现代转型,更好地推动中华文脉的赓续。

一是继承道统,勇于担当的精神。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和道教文化的衰落,陈撄宁坚守民族精神文化家园,以“提倡仙学,舍我其谁”的精神,自居道家文化继承者,展现了体现了道教文化者勇于担当的主体自觉之道统论色彩。这种道统精神是“中国经学式的忧患意识”,是一种由尊重经典和圣人而来的担当“文运”的忧患意识。它强调历史连续性和价值稳定性,注重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经验,继承发展传统文化,给传统文化注入活力,并强调经世致用,赋予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中华民族顽强的斗争精神。

二是弘文讲道,爱国济世的精神。陈撄宁生活在旧中国时期,面对国力衰弱和外患,他提倡本位文化以救国,视道教为团结民族精神的工具。他认为仙道不仅能强身健体,更是救世救国的唯一途径。他批评西方物质科学带来的破坏,指出“欧美偏重物质科学,中毒已深,无可救药,杀人利器层出不穷。”所以他希望“以肉体证得之神通,消灭科学战争之利器”“联络全国超等之天才,同修同证,共以伟大神通力,挽此世界之厄运。”他大兴仙学,捍卫并弘扬道家文化,主张用道教文化抵御外来文化宗教侵略。爱国护教是他倡导仙学的出发点,而爱国护教也正是中国宗教现代化的首要内容之一。因此,他被誉为道教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爱国者,开创了近代道教的爱国主义传统。

三是研究学理,创新探索的精神。陈撄宁先生主张通过积极手段弘扬道教。“积极的手段”就是要有创造性的理论建树。他提倡的“仙学”扬弃术数、科仪而凸显仙道,不依傍佛儒,使仙学与儒、释、道并列,成为独立的哲学体系。他反对隋唐以来的三教合一观念,主张仙学的独立性。在《定志歌》的按语中,他力辩儒、佛、道、仙四家宗旨不同。他的仙学,扬弃术数、科仪而凸显仙道,虽融佛儒而不依傍他人门户,遂使仙学成为可以和儒、释、道并驾齐驱的安身立命之道。当然,他提出仙学独立,是为了道教文化的现代化和适应现代科学挑战。他意在摆脱迷信,使道教与时俱进,避免被科学淘汰。早年,他将仙学与道教分开,反对迷信,提升道教文明。晚年,他主张仙道合一,体现了其对道教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弘扬道教文化的探索精神。

四是与时俱进,勇于改革的精神。陈撄宁将近代科学精神引入仙学,试图将其与人体秘密和中医结合,纳入科学轨道。他认为“符咒祭炼,遣神役鬼,降妖捉怪,搬运变化,三蹻五遁,障眼定身,拘蛇捕狐,种种奇怪法术,十分之九都是假的。”强调仙学近于科学,摆脱符箓、祀神和迷信,“神仙之术,首贵长生。唯讲现实,极与科学相接近。”他的仙学特点是实证实修的务实精神,强调“神仙之学有四大原则,第一务实不务虚,第二论事不论理,第三贵逆不贵顺,第四重诀不重文。”将仙道视为用科学方法改变常人生理的过程,其学术是实验的,非空谈。这都体现了其仙学与科学的调适之处,既坚持传统仙道学说,又融入科学,体现了道教神仙学术与时代同步发展的必然道路,也是其注重实际、因时而变的改革精神的体现。

五是普济众生,大道为公的精神。陈撄宁虽从事的是丹鼎派事业,但自从炼外丹失败之后,他另起炉灶,转向内丹,主张仙学“平民有分”,将秘而不宣的道术公开出来,尤其提倡可以普度大众的北派清静工夫,可以说是弘扬了早期道教的平民化精神,体现了其颇具时代特色的普渡众生,大道为公的弘教精神。在他看来,“道乃宇宙万物所公有,不是少数人所私有。”还说“仙道工夫,不问老少皆能有成,就怕人不肯做。”主张“道为公有”和“平民有分”,既顺应了道教民间化的趋势,也响应了民主、自由、平等的民权理念,同时继承并发扬了早期道教的“太平”思想,从而对传统道教进行了否定之否定的当代新诠释。

赓续中华文脉,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陈撄宁先生的精神,将道教文化与现代科学、现代社会相结合,在转化的过程中,以道家文化的主体性巩固和强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首先要利用现代媒体和技术手段,如网络、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等,创新道家文化的传播方式;其次要推动道家文化与现代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道家文化的“活态化”。将道家文化的理念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环境保护、社区建设等领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发挥道家文化在心理辅导、精神减压、生命教育等方面的作用,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文化主体性建构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研究”(项目编号:24BKS030)

刘延刚绵阳师范学院教授、宗教学博士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