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专业赋能 实干践行“社工+志愿者”共绘基层治理新蓝图

发布时间:2024-11-20 13:28:4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汀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质效和温度的“神经末梢”。在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的每一个角落,活跃着这样一群人的身影——他们是社会工作者,是安源红志愿者,更是连接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桥梁。

近年来,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重点实施“安源红邻里之家100工程”项目、标准化建设100个“安源红邻里之家”村(社区)服务站点,为居民提供多元化、便捷化服务。同时,区委社会工作部积极推动“专业赋能”与“实干践行”的双轮驱动策略,以构建庞大的“社工+志愿者”社会服务体系网络为抓手,引入专业社会工作力量,强化社区治理能力,着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深耕细作于破解基层治理“末梢困境”,为全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与繁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能。

专业赋能激发社区内生动力

作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前沿阵地,安源区基层社工站不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枢纽作用,并且在党建引领下,这一作用得到了显著增强。

全区建设100个“安源红邻里之家”村(社区)服务站点的过程中,向安源区社会组织发展中心购买社工项目,注入专业社会工作力量赋能基层社会治理。在区委社会工作部的统筹指导下,发展中心精心规划,派遣社工深入全区360个网格片区,用专业技能和真诚态度赢得广大居民的信任与支持,架起政府与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有效激发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

“以前我们两家人不说话,多亏友邻茶社帮我们化解矛盾、消除隔阂。”村民刘先生笑着说。在青山镇高枧村,安源区通过建设“安源红邻里之家”、打造友邻茶社聚拢村民,帮助一桩桩矛盾在一杯杯茶水中巧妙化解的故事,早已成为美谈:十多年前,刘先生和赖先生这对邻居因一次小矛盾未得到妥善处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家人之间的隔阂日益加深,这一长期存在的矛盾成为了社区和谐的绊脚石。面对该情况,驻村社工以一位热心村民慷慨将自家闲置房屋捐给全村打造友邻茶社为契机,与志愿者制定了周密的调解计划,并以两家在一起玩耍的孩子为纽带,分头上门调解并邀请两家人到茶社喝茶议事、组织参与村集体活动,成功化解了两家人之间的矛盾。

这样的故事屡见不鲜,在安源区,“社工+志愿者”社会服务体系网络已全面覆盖,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有力支撑。近年来,安源红邻里之家不仅成为了化解矛盾、议事决策的温馨场所,更是推动社区发展的催化器,面对道路破损,居民们能够集思广益,甚至自筹资金进行修缮;为了增加收入,社工们积极联络致富带头人,成立合作社,带动众人共同发展。在专业社会工作力量的引领下,居民从简单的参与公益活动到主动策划策划社区项目,不仅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更逐渐成长为社区的积极“贡献者”,实现从“熟人”向“好人”转变。

实干践行共建共享治理成果

随着社工的深度入驻,一个个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被逐一挖掘,在需求的指引下,各种“按需点单”的志愿服务队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全区,迅速响应社区所需。

安源区丹江街江矿社区,这个曾经面临老龄化和基础设施老化双重挑战的老旧小区,如今焕发了新生。2021年,丹江街道以江矿社区为试点,启动了“安源红邻里之家”100工程,将社区养老模式的探索推向了新高度。周奶奶就是其中一名参与者,“积分兑换站”“社区爱心超市”“幸福食堂”等一个个项目的开展,让周奶奶在内的许多老人及家庭享受到了中医理疗、集体生日会、假期托管等服务,曾因老伴离世而倍感孤独的她,在“安源红邻里之家”工程的温暖下不仅重拾笑容,更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向——主动报名成为社区图书馆的义务管理员。周奶奶的故事是众多受益者的缩影,每一个社区的“日新月异”,都是基层社会治理高质量发展的见证。

通过构建“社工+志愿者”社会服务体系网络,安源区正逐步实现基层治理的精细化、专业化与社会化。而面对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挑战,安源区区委社工部与发展中心紧密协作,不断探索与创新,在原有“五社联动”模式的基础上,成立了“安源红”社区食堂、银发工坊、义购之家等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社会企业,实现自我造血,形成“六社联动”的全新治理模式,这一模式为慈善资源的有效链接与利用开辟了广阔空间,也为公益项目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物质与精神支撑。

着眼于未来,安源区委社会工作部还着手打造多层次、多维度的社会工作者培训体系,旨在培养更多具备专业技能的社工人才,确保“安源红”模式的持续与传播。随着模式的深化与推广,安源区将继续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方向,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携手其他地区,携手绘就一幅幅基层治理和谐新画卷。(中共安源区委社会工作部)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