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植干部为民情怀,“民声”即“民生”

发布时间:2024-11-21 11:17:2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汀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为期五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过渡期已进入第四年,过渡期工作正式进入“后半程”,也正是“最吃劲”的时候,聚力聚焦做好为民服务工作,在拓展上多做文章,是基层推动巩固拓展成果向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的重点举措。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二字高频出现105次。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每天直面最真实的基层问题,最实际的民生诉求,最强烈的急难愁盼,我们心中是否深植真挚的为民情怀,其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福祉。在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处,于句句“民声”中积“民信”聚“民治”助“民惠”。

“民声”萦耳边,“民事”记心间,方能“心”换“信”。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为民的事没有小事,要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要如何办好群众的事?首先得听听群众怎么说。基层工作免不了繁杂琐碎,群众的抱怨、质疑、批评也在所难免。表面看,群众的抱怨是一种埋怨与指责,但实际上却是群众真实意愿的强烈表达,如果对群众的发声不闻不问,甚至视为“杂音”,只会积重难返,失去公信,很难再听到真话,摸清实情。“民声”里面是“民生”,面对群众的诉求,我们应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倾听群众的诉求,以情换情,以心交心,将难听的话静心听,抱怨的话分析听,错误的话参考听,切实让“民声”越说越真,越说越有用,真正将“民事”办进群众心坎里。

情系解“民忧”,踏实办“民事”,方能“智”换“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收入如何算?帮扶措施如何上?信息资料准不准?这些在办公室全是问题的工作,实则走进群众身边都能迎刃而解。“民声”里不止是问题的源头,也是基层党员干部的智慧的源泉。义务教育、医疗保障、饮水安全、住房安全……这些随处可见的群众“心愿”,都联系着民生福祉、群众利益,反映的是群众的“愁”与“盼”,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我们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善用“坝坝会”“村民议事日”等形式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集群众的“土办法”“金点子”解基层治理的“难点”“堵点”,充分发挥群众“自治”效能,让人民担起民生工作的“主人翁”,也让“民事”办得可感可及。

坚持聚“民心”,持续利“民事”,方能“汇”换“惠”。“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群众工作本质就是做人的工作,想要群众认可、信服,离不开“情”“理”二字。义诊、义剪、义修……丰富多彩的惠民活动是与群众建立“情”的过程,而如何讲清楚政策,又使群众相信政策,用好政策,这是做好“理”的重要性。把“民事”办得“情之所系”又“言之有理”,“民心”汇聚自然也是“水到渠成”。实际上与群众打交道最重要的是要“接地气”,杜绝讲“漂亮话”,打“太极拳”,以畅通“民声”渠道,确保合理诉求解决到位、不合理诉求解释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到位,将“评价权”交给群众,让各项惠民政策真正落实落细,也让基层工作既有态度,更显温度。

“民声”即“民生”。深植干部的为民情怀,是新时代对党员干部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保障。(宜宾市屏山县书楼镇 谭世欣)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