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进程,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多方面,涉及历史、理论、实践、国际环境和改革等多因素。在这个进程中,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责,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其高质量发展对于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就业创业、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今天,中国式现代化为职业教育开辟了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的广阔前景,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更加宽广。
一、职业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
1.职业教育为人口规模巨大兜底支撑
“人口规模巨大”不仅指人口数量规模巨大,而且指人口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在提供学校职业教育的同时,也提供多元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覆盖适龄学生、在职人员、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等多种群体,培养各行各业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
2.职业教育为共同富裕提供动力引擎
实现高质量发展、迈向制造强国需要一大批真才实学的大国工匠,只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才能培养更多大国工匠。2022年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职业教育“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源源不断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全面推进,涉农类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主动投身农村创业就业。职业教育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大动力引擎。
3.职业教育为两个文明建设提供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目标和指南。为实现这一目标,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产业的职业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建设,通过德技并修支撑两个文明建设。
4.职业教育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现实前提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因此,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在于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而职业教育则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加速器”。职业教育通过专业课程设置和实践技能训练,能够迅速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新质生产力为中国职业教育带来新的繁荣。
5.职业教育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日益深化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必须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提升国际话语体系。国际化的职业教育观念、活动过程及人才培养目标均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相契合。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强调秉持的“全球理念”,使得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影响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机制不断完善,以培养“世界公民”为目标的我国职业院校内涵建设不断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服务的能力不断提升。
二、职业教育是美好生活的缔造者
早在2021年,国家就将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定义为“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举措有助于引导人们提高认知,充分了解职业教育,进而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
1.促进就业创业
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每年数千万名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凭借一技之长顺利就业或创业,让生活来源更有保障。
2.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而产业振兴以农业为基础,向产业融合发展,这就要求农业人员必须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成千上万来自贫困地区的职校毕业生学成回乡,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用自己的专业打开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带领乡亲们奔向幸福。
3.支持国防建设
大批职业院校学生投笔从戎,职业院校开设的军事理论课程使从校园到军营的大学生军人提高了岗位适应能力,提升了部队的整体素质,满足了部队练兵备战需要,也使当代军人成为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应用新技术进行设计与创作的应用型人才,推动了部队智能化建设。
4.保障医疗养老
为应对老年化社会,职业院校增设了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加快培养老年医学、老年服务与管理、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在国家明确提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的大背景下,家政、养老、育幼等相关领域专业办学层次得到提高,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健全,人才培养方式不断完善,为构建“老有颐养”的老年友好型社会做好了人才准备。
5.推动科技应用
教育科技的应用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法,拓宽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科技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资源和工具,而且使学生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效率和就业能力。职业教育还培养了先进科技产品的生产者和使用者,大大提高了生活的智能化和智慧化。
三、厦门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在关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一课题时,厦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城市。厦门作为中国东部沿海一个重要城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在职业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紧缺人才。其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实践和经验,对于其他地区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
厦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比如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待遇、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增强职业教育认可度和吸引力等。一是出台《厦门市职业教育改革工作方案》等,明确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发展目标和重点支持领域等。二是根据《教育部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厦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两岸融合的意见》,厦门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为“高质量发展,助力两岸融合”,探索具有闽台特色的“厦门职教”范式。
2.优化职业教育资源
一是充分利用经济特区、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等多区叠加优势,做强职业教育资源,做实产教融合项目,推进育人模式改革,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着力打造具有闽台特色的厦门职教范式。二是用好全国职教高地试点,厦门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职教高地试点之一后即立足“高质量发展”和“促两岸融合”定位,扎实推进试点工作,政策融汇,强化保障,推动试点任务落地见效,取得初步成效,并于2022年9月成功举办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推进会。
3.积极推动产教融合
一是支持职业院校建设,共有7所职业院校入选福建省高水平职业院校,19个专业群入选福建省高水平专业群,推进30个市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建设,有效打通了产业链和人才链,支撑厦门重点产业发展壮大。二是积极推动校企合作,既有传统的面对面交流和座谈会,也有采用了现代技术的“元宇宙”线上平台等。三是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例如,厦门南洋职业学院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了“订单班”“冠名班”等多种模式,并开办了学前教育、中医康复技术、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等社会急需专业。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与厦门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共建轨道交通产业学院。
4.多渠道加强师资力量
一是重视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和素质提高,每年选派大量职业院校教师参加省培、国培职业院校师资培训。二是建立起职业教育研究与指导机制,加强职业教育的研究与宣传,提升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厦门市还拥有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比如厦门大学,能够为职业教育教师提供专业的培训和培养。三是畅通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引进渠道,多途径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职、高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均大大提高。比如,厦门南洋职业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经验在教育部开展的全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典型经验与优秀案例征集遴选中,位列百名榜单第16名,且为全国民办高职院校第一名。
四、厦门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
1.社会认可度不高
一是对职业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客观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通常根据学历和职称评价人才,未足够重视技术工人。主观方面,教师倾向于选择普通高校任教,学生多选择普通大学就读,导致技能人才后备资源差。二是技术工人社会地位不高。受传统等级观念影响,“官本位”思想仍有牢固地位,技术工人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待遇偏低,在择业、升学、报考公务员等方面存在诸多限制和歧视。
2.专业设置同质化
一是专业设置滞后。专业设置趋热避冷,缺乏前瞻性,盲目开设“热门”专业,导致人才供求结构性失衡,培养出来的人才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也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造成教育投入浪费。二是专业设置在经济发展上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由于专业设置不合理或者自身软硬件跟不上,致使毕业生的专业适应性差,直接影响到其就业后的工作效率以及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三是“短平快”专业扎堆。“短平快”的人文、管理专业占大多数,面向产业的工科类专业数量少,且质量差,存在教材陈旧、师资缺乏、产业平台不足等问题。
五、厦门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
1.政策支持
一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系列部署。其中,针对职业教育,《决定》提出“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在福建晋江召开的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现场推进会强调,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二是教育部、福建省政府出台系列政策。《教育部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厦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两岸融合的意见》围绕“高质量发展,助力两岸融合”,从资源建设、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技能培训、文化交流等6个方面,提出20条改革措施,支持厦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两岸融合。
三是厦门市出台相关意见,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两岸融合,鼓励和支持台资企业在厦兴办职业教育,共建两岸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和技能培训机构。鼓励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等举办职业教育。对入选省级“双高计划”(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市属职业院校和专业群,建设期内按照不低于省里经费下拨标准的1.2倍予以支持。加快筹建厦门海洋职业大学,支持厦门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扩大普职融通试点,探索“3+4”人才培养模式。
2.多区叠加优势
一是厦门作为经济特区、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等多区叠加的城市,能够吸引更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和实践机会。二是围绕多区叠加所涉及的重点产业来布局职业教育专业,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三是充分利用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等多区叠加优势,扩大职业教育对外服务能力。
3.产业发展需求
一是重点产业布局。围绕重点产业布局专业,以专业带动产业,动态调整优化专业,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如厦门地铁建设带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发展。二是千亿产业链群。旅游会展等千亿产业链群的发展,促使相关职业院校开设对应专业,培养专业人才。三是产业升级。随着厦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4.产教融合契机
一是政策支持带来的机遇。国家层面支持产教融合的政策密集出台,为厦门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比如新《职业教育法》将职业教育改革实践经验上升到法律层面,《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则将职业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的趋势带入了新关口。二是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带来的机遇。作为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厦门正在建设的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为职业教育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使其能够不断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切实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精准对接、动态匹配,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与产业、城市同频共振、融合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表现出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组织位阶不断提高、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的特点。三是企业参与带来的机遇。产教融合促使更多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为厦门职业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实践资源和就业机会。
六、厦门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策略
1.服务地方经济
一是围绕重点产业布局专业,重点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的“拳头”专业,大力发展与重点产业布局相关的专业,以专业带动产业,依托行业发展前沿动态调整优化专业,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二是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和产业发展趋势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引导职业教育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打造适应本地、本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及教育品牌。三是推进产业学院建设。海沧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揭牌为厦门职业教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海沧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致力于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建成9个产业学院,各产业学院推进内部管理体系和治理结构改革,研究产业链及各岗位关联性,合理划分课程模块并进行重组和改造,推动师资双向交流。
2.强化资源支撑
一是构建职业教育联盟。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构建职教联盟,实现学校与企业工作现场无缝对接。比如厦门南洋职业学院已经尝试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进入课堂,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牵头成立旅游院校和旅游企业的联盟,利用旅游企业的优势资源,建设实景化旅游教学实训基地,实现实训实体化;整合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以“冠名班”方式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二是加快建设应用型本科学校。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产业升级,职业教育要培养更多具备深厚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以适应产业升级对更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些高端技术应用型人才能够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解决技术难题,推动产业创新和发展。
3.优化贯通培养
推动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结对融合发展,遴选优质中职学校联合高职院校合作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实施普职融通,探索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互选、教师互派、学分互认、学籍互转,逐年扩大试点规模,为做精现代学徒制搭建平台。把大师请进学校,进一步弘扬大国工匠精神,更好地发挥大师的育人作用,让“工匠精神”走扎根职教校园。
4.深化两岸融合
大陆幅员辽阔、政策支持力度强、开展对外合作空间大,台湾技职院校资源整合能力突出、在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不少经验,两岸职教可“取长补短”、实现共赢。一是鼓励和支持台资企业在厦兴办职业教育,共建两岸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和技能培训机构,加强课程资源的共享与交流。鼓励台湾职教专才和大师工匠来厦门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打造一批两岸职业教育交流品牌,提升厦门职业教育的对外影响力,携手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二是携手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充分发挥两岸产业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5.用好民办资源
厦门有着丰富的民办教育资源,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令人瞩目,近些年更是得到了长足的扩大和提高,为特区建设提供了大批应用型人才,促进了特区经济的发展。民办学校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有着独特的优势,专业和课程设置灵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与行业和企业有着更加紧密的联系,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能够提供个性化教育,带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挖掘潜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前景。因此,要充分调动民办学校的积极性,帮助民办学校解决土地、生补等方面的难题,适当增加招生计划,对毕业留厦的民办学校毕业生给予更多的方便,解除他们在落户、子女入园入学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6.提升师资水平
提升职业教育师资水平,以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和新质生产力的需求。加大对现有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重视教师的行业气质,培养一大批具有解决行业企业疑难杂症能力的真正“双师型”优秀教师,并将教师推广新技术、新工艺的情况、研究成果用于行业企业的情况作为“双师型”教师考核的关键指标。同时注重吸引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加入教师团队。
7.培养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代表经济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培育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既需要“高精尖”科技高层次人才,也需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应主动作为才能在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中积极发挥基础性作用。一是办学定位提质升级。以新发展理念为基本遵循,重构办学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在办学定位上不仅成为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还要成为培养技术革新能手、数字化人才的基地,成为企业的技术应用源、技术创新源和新技术的信息源。二是培养目标提质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也需要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融合发展,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激发劳动者的创造力和能动性,要从培养一般的技术技能人才转变成培养熟悉相关技术的技术技能人才。三是专业建设提质升级。加速建设同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高度跨界、嫁接和融合的新兴专业,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共建共享,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建到产业园区。四是校企合作提质升级。赋能现代产业发展,由校企二维合作模式升级到校政企行四位一体共商、共建、共享协同育人模式,发挥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作用,校企共建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五是课程体系提质升级。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要对接技术变革,建立课程专题制作(报告)、学期专题制作(报告)和毕业专题制作(报告)制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课程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重构职业素质课程体系。六是实训基地提质升级。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际发展现代产业的经验做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环境。
8.提高社会认可度
目前,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有了显著提升,但整体来看仍不尽如人意。一是各级政府应组织开展更多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为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展示平台,持续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二是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如有职业技能等级要求的岗位,也可适当降低学历要求,给职业院校毕业生更多机会。三是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使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与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相适应。六是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待遇,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增强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和吸引力。
刘娟,女,厦门南洋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何卫华,男,厦门南洋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