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建设初探

发布时间:2024-11-25 13:28:1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汀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一、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在当今多元化、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与文化的传承。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培养出的学生是否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建设,更是关乎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爱国情怀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一环。本文旨在探讨民办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以期引发广泛而深刻的思考。

(一)理论根基:奠定思想基础,增强理论自信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大学的灵魂。在民办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首要意义在于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根基。通过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历史前进的方向,从而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

(二)价值引领:塑造正确三观,培养时代新人

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民办高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摇篮,必须承担起价值引领的重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通过讲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精髓,以及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历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三)实践指导:提升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更是指导实践的有力武器。民办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建设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案例分析、社会调研等形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四)文化传承:弘扬红色基因,增强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文化的传承。它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勇于牺牲、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是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加强此类课程建设,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民办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建设,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民办高校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努力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打造成为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精品课程,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二、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建设的痛点与难点分析

民办高校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作为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其教学质量与效果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发展的方向。然而,在民办高校的实际教学中,该课程建设面临着诸多痛点与难点,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与思考。

(一)理论深度与教学实践的脱节

痛点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而民办高校的学生群体往往具有更加多元化的学习背景和兴趣点。如何在保持理论深度的同时,将抽象理论转化为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的实践案例,成为一大难题。传统教学模式下,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难点探讨: 关键在于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如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社会实践等多元化教学手段,将理论知识融入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实效性。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也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

(二)课程评价体系的不完善

痛点分析: 目前,许多民办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评价上仍过于依赖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和综合素质。此外,部分学生对该课程存在“应试心态”,仅仅为了考试而学习,忽略了课程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难点探讨: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需要综合考量学生的知识掌握、理论运用、实践能力及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因素。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引入课程论文、小组讨论、社会实践报告等多种评价形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真正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改。

(三)课程资源的匮乏与不均衡

痛点分析:相比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在课程资源建设上往往面临经费不足、师资短缺等问题,导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且分布不均衡。这不仅限制了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难点探讨:加强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是缓解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民办高校可以通过校际合作、引入优质在线课程资源等方式,拓宽教学资源渠道;另一方面,加强校内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平台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和学习环境。

(四)学生思想多元化带来的挑战

痛点分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民办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呈现出显著差异。如何在尊重学生思想差异的同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课程建设中的一大挑战。

难点探讨: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成长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性辨析。同时,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入专业课程和日常教学中,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总的来说,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建设面临的痛点与难点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评价体系、资源建设以及思想引导等多个层面入手,不断探索与创新,以期实现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三、数智赋能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建设路径

在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中,高等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民办高校如何借助数字智能技术(简称“数智”)的力量,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学模式,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旨在探讨数智赋能下,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建设路径,以期激发更多教育者的思考与讨论。

(一)数智赋能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程,其教学内容的深刻性、理论的抽象性,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新时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数智技术为这一探索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无限可能。

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过程中,可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构建集教学资源共享、在线学习、互动交流、智能评估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教学平台。平台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推荐,实现教学内容的精准推送和学习效果的即时反馈。

(二)以数促教与以智促学联结课上课下

当前,民办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学上普遍面临着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同时,学生群体的多元化、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也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然而,数智技术的出现,为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教学形式的互动性、学习效果的个性化评估等方面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为课程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在创新教学内容与形式方面,可结合VR/AR技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抽象概念转化为直观、生动的虚拟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同时,引入微课、慕课等在线课程形式,丰富教学资源,打破时空限制,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如此一来,既实现了教师以数促教,又可以让学生以智促学,切实有效的联结课上课下。

(三)教师的专业化与智能化并驾齐驱

教师可以利用智能工具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协作。如利用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工具,建立师生之间的多渠道沟通机制,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问题探讨和思想交流。同时,组织线上线下的协作学习活动,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此外,还可以实施个性化学习评估。如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报告和评估建议。这不仅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策略,也能帮助学生自我反思,明确学习方向。如此一来,传道受业解惑不再是灌输性的理论课堂,而是智能化立体化的探索与发现,给原理课程增添了趣味性,也给学生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

(四)思政教育与人才培养交织式建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作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课程,其建设不应孤立于专业教学之外,而应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相连,形成交织式的发展格局。民办高校应打破传统课程体系的界限,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如在经济学课程中讲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在法律课程中阐述法治精神与公平正义的马克思主义内涵,使思政教育渗透到专业学习的每一个环节。

加强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鼓励专业教师参与思政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同时思政教师也应了解各专业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之中。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更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的综合评价。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以及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以及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的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民办高校将能够培养出更多既有扎实专业知识,又具备高尚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四、结语

数智赋能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建设,是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通过构建智慧教学平台、创新教学内容与形式、强化师生互动与协作、实施个性化学习评估等路径,我们可以有效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同时,这也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勇于探索,共同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汪泽民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简介:汪泽民(1990-),女,汉,讲师,单位:江西应用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科“十四五”(2023年)基金项目:从抬头到点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隐性逃课”探颐与“真实在场”策略研究(SZ232017)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