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上午十点,伴随着商场嘈杂的人声、拥挤的人流,位于南京市浦口区的白马生活广场内,已经有几位穿着“蓝马甲”、边走边记录的食安志愿者在一路检查,来自浦口交通集团的徐婧就是其中之一。作为这里的“常客”,徐婧熟悉地跟商户打招呼。
白马生活广场内聚集着大大小小三十多家餐饮店,近年来,居民对食品的关注逐渐从“吃饱”向“吃好”“吃得安全健康”转变。在浦口区,有很多如徐婧一样的食品安全志愿者,每日奔走在大街小巷、餐饮商超,为居民的健康饮食、商户的规范经营保驾护航。
抓早抓细 提升餐饮服务质量
作为一线检查人员,食安志愿者奔波在商场餐厅和生鲜超市最前方,每天的工作都是靠脚板子跑出来的。对于这样的工作节奏,徐婧也习以为常,她表示:“帮助消费者吃得健康、指导商户提升服务质量,不仅让消费环境更好,也让我们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好。”
说话间,徐婧来到了一家卤味店,熟练地翻起了食材进货台账等。事实上不止这些,每家餐饮店食品进货是否索证索票、食品安全员“日周月”工作台账是否完备、食品安全工作记录本是否按要求更新等,都是她格外重视的东西。
未雨绸缪,预防永远是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在徐婧看来,食安志愿者首先要有预判风险的能力,这依赖于平时的知识和实践储备。从业人员健康管理、食品贮存管理、设施设备管理……自身必须比餐饮经营者更懂食安知识、更懂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去指导他们。“我们服务好经营者,他们才能更好地去服务消费者。”徐婧说道。
过去,老百姓买吃的全凭经验,眼见着新鲜就行,很少管来源。商户的安全经营意识也不够。“我们就设置宣传栏、发放宣传单,开展食品安全科普等。”徐婧介绍,册子上的“条条框框”,商户们听不懂,她就尽量“翻译”得通俗点儿。久而久之,买的卖的都越来越讲究了——买的先看包装,尤其要多看两眼配料表;卖的推出小份餐、半份菜等,减少浪费。
创新模式 推动主体责任落实
“都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开展工作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徐婧并非科班出身,初期靠着多年的安全检查经验和自学的知识,给商户们讲解注意事项,但时间久了,难免会觉得“不够用”。
为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各项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浦口区市场监管局在发展食安志愿者队伍的同时,加强业务培训,确保食品安全相关知识、技能应知尽会。“通过参加各类培训,我知道了具体要查什么、怎么查,开展工作底气更足了。”
市场上的新产品、新事物更新迅速,为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给出科学合理的指导,徐婧也在实践中一步一步摸索、创新工作模式,指导商户更加规范地落实主体责任。
围绕国家、江苏省、南京市的各类食品安全管理文件,徐婧边学习边梳理。结合白马生活广场餐饮店的实际,徐婧将各类检查指标梳理归纳成静态和动态两部分。“静态就是台账部分。”徐婧指着门店的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公示牌介绍道,公示牌的主要信息,就是检查的重点内容。
告别了卤味店,徐婧来到了一家火锅店后厨,而这里也是“动态”检查的主阵地。打开冰箱,查看食物有无分类摆放、覆膜存放;调味品开封后有无加盖存放并注明有效期……“我们主要在食物的加工和仓储上,协助他们操作合规、监督到位。”徐婧介绍,她和同事们还自制了“后厨20条”,包括食品贮存、面点加工、餐饮具消毒保洁等管理制度要点,让商户们“一看就懂”。
店家介绍,有了食安志愿者的助力,自身在原材料存储等方面的操作更加规范,客人的反馈和口碑也很不错。
搭建桥梁 严防食品安全风险
食品安全一头连着广大经营者,一头牵动千家万户。“市场是食品安全的末端环节,也是离百姓餐桌最近的环节,容不得半点马虎。”在徐婧看来,通过对餐饮店的安全检查,当好食品安全把关人,让百姓吃得放心,就是她工作的最大动力,也是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实际行动。
商业综合体里餐饮小吃种类和数量众多,生鲜食品管理繁杂。“对于餐饮食品加工商家,凉菜间、备餐间、烹饪区要重点关注;食材原料要确保无异常、不混放;餐厨设施清洁卫生,布局合理……”对经营者的各项检查标准,徐婧已烂熟于心。
而面向消费者,徐婧和同事们在商场开展一系列活动,向市民科普食品安全知识并倡导节约粮食理念,耐心解答市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食品安全问题,进一步增强市民食品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助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食品安全氛围。
“在岗在位,在一日,当尽一日之勤。”从事这份工作,徐婧也有一个质朴和纯粹的小目标,那就是让周边的居民,在商场里可以放心地消费、开心地吃喝。“这几年,不仅规模化企业注重食品安全,很多小餐饮店经营者都积极参加培训、配合检查。有的还会关注食品安全方面出台的最新政策,和过去的不重视、不关心形成了鲜明对比。”徐婧说道,这也是所有食安志愿者共同的希望。
一餐一饭,吃得干净可口,老百姓的“小餐桌”上,折射出的,是人民对健康餐饮的“大需求”。在守护市民“舌尖上的安全”这条路上,南京市浦口区的食安志愿者始终在行动。(汪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