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党中央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长征文化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与长征相关的历史过程以及物质成果、精神成果的总和,长征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前进,为实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而“大思政课”是传统思政课的升级和创新,突破了课堂思政课的空间局限,转向构建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一体的思政空间。并且“大思政课”通过整合各类教育资源、跨越不同教育阶段、联动多种组织机构,形成了一个立体的教育网络,这种网络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教育壁垒,也为长征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将长征文化融入“大思政课”有助于推动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开发,激发大学生主动学习红军长征文化,从而有效开展素质教育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深耕课堂,厚植长征文化之根
强化课程育人的核心效能,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为主阵地的关键作用,特别是在将长征文化深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之中,需采取一系列精细化策略以丰富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手段。首先,应深入挖掘长征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历史价值,精选具有代表性的长征故事,通过生动叙述与深刻解析,使之成为思政课堂上的鲜活教材。在此过程中,积极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比如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长征途中的珍贵影像资料,或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亲历长征关键节点,以增强教学的沉浸感与互动性,从而提升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实施案例教学时应精心挑选长征过程中的典型事件,如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通过多维度剖析其战略意义、面临的挑战及克服困难的智慧,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与讨论。组织专题研讨会,围绕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对当代青年的启示等主题,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分享见解,促进思想碰撞与共识凝聚。同时,设计问题导向的研究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长征文化背后的深层次社会文化因素,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建立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机制,将长征文化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如历史学、地理学、文学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综合素养的提升。通过这些具体而实在的措施,不仅能够有效传播长征文化的精髓,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让思政教育更加鲜活、深刻、有效。
二、浸润校园,弘扬长征精神之魂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发挥长征文化的育人功能。首先,应构建以长征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通过策划并举办系列化、主题化的文化活动,如“长征路上的故事”微电影创作大赛,鼓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以现代视角重新诠释长征中的英雄事迹与伟大精神;同时,定期组织“长征电影周”,精选长征题材的优秀影片和纪录片进行放映,并邀请历史学者、影评专家进行现场解读,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长征背后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其次,加强校园物质文化的长征元素融入,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在校园规划与设计中,巧妙融入长征符号与元素,如设置长征主题雕塑、文化墙、历史长廊等,使长征精神成为校园景观的一部分。同时,利用校园宣传栏、电子屏、网络平台等多媒体渠道,定期发布长征知识、英雄故事、学习心得等内容,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长征文化传播网络,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时刻感受到长征精神的激励与鼓舞。此外,结合“大思政课”的实践要求,探索“长征+专业”的跨学科教学模式。鼓励各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开发长征精神相关的课程或教学模块,如文学院可开设“长征文学与艺术创作”课程,理工学院则可探索“长征途中的科技应用与创新”等,将长征精神与专业知识学习紧密结合,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领悟长征精神,提升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研学,拓宽长征教育之路
将长征文化融入社会实践的“思政大课堂”,有利于构建全方位实践研学平台。首先,应充分利用红色基地的丰富资源,将其打造成为“大思政课”的重要载体。通过深入挖掘长征文化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精心编纂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教材或专题宣传手册,将长征精神融入日常教学之中,使之成为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宝贵精神食粮。同时,依托这些红色资源,建立集教学、研究、实践于一体的干部培训基地和学院,为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提供坚实支撑。其次,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长征文化的魅力,可以组织系列化的实地研学活动,例如寻访长征途中的遗址遗迹、纪念馆等,通过现场教学、故事讲述、互动问答等形式,让学生在沉浸式的历史情境中深刻理解长征精神的实质。最后,为进一步强化实践育人的效果,可以建立长征文化教育基地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度融合机制。通过签订共建协议,将基地打造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校外实践基地。在此基础上,开发一系列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体验项目,如“模拟红军长征生活日”,让学生亲身体验红军战士的日常生活与军事训练;“重走长征路”徒步活动,结合当地地形地貌,设计安全可行的徒步路线,让学生在行走中感悟长征精神;“长征故事我来讲”演讲比赛,鼓励学生收集整理长征故事,以演讲的形式传承红色基因。
四、科技融合,点亮长征传承之光
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深度挖掘长征文化的丰富内涵,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融入“大思政课”建设中,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新型教育模式,让长征文化“活”起来。首先,构建数字化长征文化教育资源库,整合全国范围内的长征遗址、纪念馆、博物馆等资源,运用高清扫描、3D建模、虚拟现实(VR)等技术,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长征文化数字资源库。这一资源库不仅包含文字、图片、视频等传统资料,还融入VR体验、互动游戏等新媒体内容,为“大思政课”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其次,开发“云观展+云互动”教学模式,依托数字化平台,如官方网站、移动应用、社交媒体等,推出“云观展”系列课程,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身临其境地参观长征纪念馆、重要战役遗址等。同时,设置在线问答、虚拟导览、互动体验等环节,增强学习的参与感和趣味性,打破地域限制,实现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共享与交流。最后,创新“动漫+绘本+短视频”传播形式,针对年轻学生的喜好,创作一系列以长征故事为主题的动漫、绘本和短视频,通过生动有趣的叙事方式,让长征精神以更加贴近青少年生活的方式呈现。这些作品可在网络平台、校园电视台、社交媒体等多渠道传播,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
结语
长征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深厚底蕴与时代价值在融入“大思政课”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彰显。通过深耕课堂、浸润校园、实践研学、科技融合等多维度路径,长征精神不仅得以在青年学子中薪火相传,更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红军长征文化的热情,培养了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展望未来,随着“大思政课”模式的不断创新与完善,长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拥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加坚实的支撑。(邓雪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