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社会心理与社会治理论坛在蓉成功召开

发布时间:2024-12-11 13:22:3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汀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12月7日,由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社会心理服务专业委员会主办、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承办的“2024社会心理与社会治理论坛”在成都望江宾馆成功召开。本次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焦“发挥心理学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主题,探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心理学服务社会治理的实践路径。

论坛开幕式由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书记肖柯主持。四川师范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汪必琴在致辞中指出,心理学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提升国民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四川师范大学自八十年代起就将心理学科作为高峰学科进行重点建设,心理学学科已经成为学校学科群中实力强劲、特色鲜明的优长学科,学校将进一步提供有力支撑,推进其高质量发展。中国社会心理学社会服务专业委员会主任辛自强在致辞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因此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他提出心理学要肩负时代使命,为促进社会治理贡献力量。

开幕式后,与会专家纷纷围绕本次会议的主题发表了学术报告。在上午的主旨报告环节,北京师范大学许燕教授以《社会善治与社会健康》为题,深入探讨了当今时代的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强调在AI时代,创新技术是社会变革的核心推动力,并呼吁通过社会善治促进心理健康,推动实现“健康中国”与“平安中国”的目标。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王俊秀教授的报告《社会治理心理学:政策、体系和实践》从政策、体系和实践三个层面对社会治理心理学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社会治理的核心任务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并强调社会心态培育与社会场域治理的重要性。中国人民大学辛自强教授的报告《迈向人民的心理学:学科定位与路径选择》提出,心理学应建立学科自信,倡导社会心理学要成为服务人民的心理学。他强调心理学的未来发展应融合文献驱动与现实问题驱动,注重主客观变量的关联,推动学科深入发展。华东师范大学王沛教授的报告《新时代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路径》聚焦大学生心理健康,认为其本质是生命意义感与社会幸福感的整合。他强调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并通过数字技术优化心理健康课程,形成全面的教育体系。南京大学耿柳娜教授的报告《气候危机中的社会心理韧性》强调了人类在气候变化中的关键作用。她提出,风险感知的偏差影响了人们对气候变化的应对,并呼吁加强气候变化教育和社会风险预警,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挑战;南开大学吕小康教授的报告《个人主义如何影响民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管控措施的社会许可——基于CGSS 2021数据的实证研究》揭示了个人主义对民众接受政府管控措施的影响,并强调医疗卫生系统与政府信任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在下午的专题报告环节,陆军军医大学冯正直教授的报告《军队心理服务研究现状与发展》详细阐述了军队心理健康的重大问题及国家政策对其的重视,提出了战时心理损伤现场急救的三个时间窗与七步心理复苏技术,并呼吁关注军事心理学的未来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寇彧教授的报告《感知经济不平等与亲社会行为》探讨了经济不平等对亲社会行为的消极影响,并强调在高经济不平等环境中,人们更加重视互惠亲社会行为,提出社会应走向智能向善的治理方向;中国政法大学杨波教授的报告《重点人群的社会心理服务》分析了青少年犯罪及药物滥用问题,呼吁将违法未成年人的心理服务端口前移,进行早期筛查和预防。中央财经大学张梅教授的报告《网络突发事件中的负性偏向》从传播学和心理学角度出发,探讨了负面标题对公众注意力的吸引力,并扩展到慈善舆情中负面信息的影响。西南大学毕重增教授的报告《意义感的变迁、危机与治理》深入探讨了多种变量如社会能力和热情、时间抽离等对个体意义感的影响,并强调在困境中创造性地接受意义的必要性。心理学院与会的师生们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与各位专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收获满满。

学术报告结束后,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靳宇倡院长组织进行了研讨会,集中讨论了两个重要议题:新时代心理学在社会治理的运用和心理学学科发展。各位专家都基于自身经历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和对于心理学科建设的建议。本次论坛圆满结束。(作者:王小艳、郑铨)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