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8日,国家领导人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领导人提出善用“大思政课”的重要论断,为我们推进思政课建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青少年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应该同成年人不一样,要适应少年儿童的年龄和特点”;“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五年来,四川省按照一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引,按照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以及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等文件的要求,积极探索,结合已经实施多年的品格教育所积累的经验,以品格教育省级研究课题为先导,以中小学广泛的品格教育实践为根基,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开创了符合不同阶段青少年身心成长发育特点的以品格教育为核心内容的中小幼学校高质量‘大思政课’的实践模式。
一、品格教育的目标宗旨、核心内容与大思政课的总体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品格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新时代创新内容。“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四川的品格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与之相匹配的行为能力的重要实践活动。品格教育具体表现为引导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形成正确个人的人生价值观,以价值引导形成良好的品格行为,以价值自觉形成稳定的品格习惯。品格教育的核心要义是通过分析、明辨、讨论、判断、选择形成价值观;通过体验、经历、实践、赞扬等强化形成品格行为;通过无处不在、有意义、稳定表现等形成品格习惯。四川省教科院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所长卢志指出:“四川省推行的品格教育,与以往的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共通点,其内涵更为宽广,它不仅涵盖了功能品格的培养,还涉及道德品格的塑造。且教育培养方法上也科学有效,深受广大师生家长的欢迎,可以说,品格教育与大思政课的总体要求高度契合,同向同行、相辅相成的。”
二、以大思政课的总体要求为指引,形成具有丰富内涵和时代特色的中小学品格教育体系。
1、品格教育具有深厚的历史传承性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蕴含着永不枯竭的思想道德资源。品格教育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这不仅能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而且对于永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坚守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形成浓厚的爱国情怀,培养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具有重要意义。
2、品格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品格教育是当今学校德育工作的时代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品格教育的主要内容,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背景、深刻的社会发展背景。品格教育为学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有效的具体内容和行为表现,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适时、及早、集中地为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
3、品格教育具有丰富全面的实践情境性
在情境中涵养学生的品格,将品格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空间设计中,通过可视的环境文化、温暖的关系文化、内省的反思文化让学生在其中感悟体验、收获良好品格;创设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培育和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性大环境,让家长知晓学校品格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并协同培养;品格教育不仅在生活中培养,更要在生活中践行和运用,让品格从课堂回到生活,从讲授回到运用。
4、品格教育具有多样化动态应用交互性。
品格教育在实践中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顺应品格养成的心理内在机制,提出了三个“双向交互”的实践性操作原则。第一是“由内到外”与“由外向内”的双向交互原则,指向内在的价值观要通过外在的行为表达呈现,同时外在的行为表达又强化和回应了内在的价值观,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第二是“由小到大”与“由大到小”的双向交互原则,指向从小的日常行为到国家对青少年育人期待,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第三是“认知到情感”与“情感到认知”的双向交互原则,指向道德认知转化成道德情感,形成价值自觉,同时情感的体验增强对价值观的体认。
三、以省级品格教育研究课题为根基,建立完整的符合中小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以品格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大思政课实践操作体系。
新时代中小幼学校的思政课不能仅仅是生硬的说教,要有符合身心成长发育规律的方式方法。只有把中小学生的品格培养的内在规律研究透,才能实现有的放矢的品格教育的开展。四川省早在2014年就启动了省级教育研究课题《中小学品格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这是国内第一个开展中小学生品格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系统性研究。该成果形成了小学生应该具备24个品格主题的道德共识,确立了品格成长的目标,并通过学生主体的价值建构形成价值观、价值引导形成品格行为、价值自觉形成品格习惯,形成了多元路径的品格教育典型范式,构建了“一品六育”的操作体系,探索了“四维一体”的评价方式和“以教师品格培育学生品格”的全员导师保障体系。后续又启动了省级课题《新时代幼儿品格教育体系研究》、《大中小德育一体化背景下学生品格成长机制研究》、《新时代中小幼品格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这些研究课题科学全面解决了品格教育在实践的相关问题,将幼儿、小学和中学联动成一个成长整体;将教师、学生、家长;学校、家庭、社会;课上课下、校内校外,以及学生学习与学校管理等各个方面都纳入到品格教育实践的环境中,多维度,多环节实施品格教育的实践,做到了品格教育情境全覆盖。
1、以文化培育品格
沉浸式的文化熏陶对品格培育尤为重要,从儿童的生活逻辑出发、创设有意义的品格教育环境,即环境可视文化、关系表达文化、自我内省文化。环境文化的可视化,能够最佳的帮助小学生理解和学习价值观及表现出相应行为。成都圣菲学校利用楼层楼道的空闲墙壁展示学校层面的品格故事,各班级外的墙壁设立品格文化墙,设计有“我们的约定”、“品格之星”、“品格成果展”等板块,由学生负责定期更新版面内容。各班级教室内都张贴了音量表、下课三件事、教室物品摆放规范示意图、校纪班规等,随时提醒规范学生的言行。每周的爱心之声广播站,专门设置了品格教育栏目,讲品格故事、说品格新闻,校园各处都潜移默化地熏染孩子们的品格。四川省广汉中学全力打造校园和班级的品格文化氛围,特别突出了情景文化和榜样文化,“一切景语皆情语”让每面墙都有情,每个角落都育人,让静态的品格情景文化资源浸润感染熏陶师生;学校坚持培育“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人人都是学生良好品格榜样,处处都是学生学习榜样”的品格榜样文化,“教育无他,唯有爱和榜样”,激励学生寻找到自己学习成长的榜样,找着更好的自我去发展。
2、以课程培育品格
课程是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路径,课堂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鼓励学生践行积极正向的价值观。课堂是品格教育的源发点,在课堂中去挖掘品格教育的模式和素材。成都教科院附属学校西区以国家课程为根基,结合“道法课和思政课”相关内容和要求,积极探索学科融合品格教育的实施路径,做好学生成长的价值观引领和行为在课程中的实践运用;强化“品格主题班会课”,围绕24个品格关键词,每个年级班级自主选取相关品格进行班会课主题设计,可根据每个主题品格的具体内容安排1-4课时,鼓励运用哲学思辨、戏剧表演、绘本阅读等元素,按照每课时20分钟设计实施;根据学科课的特点,强化核心价值观的引领,重点在语文、美术、体育、音乐等课程中强化渗透。成都市金丰路小学校为品格教育设计了实操课、教研课、阅读课等,课课联动,环环相扣,渐次提升。每年秋季学期,学校都要推出低中高是那个学段的品格教育示范课,以学段为单位,以常规赛课方式促进教师对品格教育的深入研究,品格思政课的质量上去了,品格思政教育的效果就大幅度提高了。
3、以活动培育品格
品格学习活动是学生实践和展示自己的价值观行为,获得对理想的价值观行为认同的重要途径。泸州市江阳区在实施品格教育过程中在全区创新推出了“品格戏剧”等活动,通过排练优秀校园品格戏剧,让学生通过表演把自己的情感行为带到戏剧的演出中,学生在戏剧的排练和演出活动中也得到了品格的训练。成都市第十八中学把品格教育的内容融入校园各个环节的活动中,做到无缝衔接,包括校园问好、排队就餐、升旗仪式、整队放学、以及传统纪念日和节假日活动等,同时打造品格教育专属活动,主要包括品格训练小游戏、品格故事会、品格成长营学科主题活动等,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训练培育学生的品格素养。
4、以生活实践培育品格
品格教育是一种生活实践的学习,在实践中培养,在实践中践行,将实践作为品格内化的途径。把品格教育融合在整个学校生活实践中,通过有意义地对日常生活品格的关照,提供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将品格和价值观在自己生活中运行的。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实践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日常实践活动,包括班级岗位值日、学校岗位实践等;第二类是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参观各类博物馆、展览馆、基地和社会各项公益志愿活动。广汉市旺苍县石桥小学将学生日常生活的细节如:上学放学、文明集会与就餐、寝室内务整理维护、安全搭乘公交车都制定了详细明确的行为规范,举手投足都有良好的指引和要求,并在学校进行演练示范。让好的品格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训练和展示。
5、以学校和班级管理培育品格
品格教育的内容和基本行为规范要求是体现品格成长养成而非对学生的高管控,通过健康的学校管理的规范为学生品格养成提供行为示范。成都市盐道街外国语学校师生共同参与学校和班级的 “定规则”、“立界线”的工作,以《中小学生守则》为主要内容,通过整理分类,让学生更容易懂得守则中的品格是什么、怎么做才是有品格的人,这些具体的行为准则更方便学生们听得进、记得住、用得上、有效果,实现品格教育的目标——将品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6、家校协同培育品格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养成良好的品格习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关注和相互协同,对孩子进行品格培养,家庭与学校在育人理念和方式上达成共识,用良好的家风和家训来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弘毅分校将品格教育的家庭学校社会融通起来,建立了家校社协同育人“品格教联体”,以问题为导向,合理进行品格教育。引导家庭实施品格教育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告知家长学校同期开展品格教育主题,达成实施的一致性;第二,设置与学校相对应的品格教育培养目标;第三,结合品格目标,让孩子有品格实践机会;第四,孩子完成了目标及时的鼓励和评价。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品格教育效果评价和成效保障体系
通过多年的探索试验,四川品格教育建立了一套操作性强,实用高效的品格教育四维一体的评价体系,从行为性、持续性、一致性、发展性这四个维度去评价孩子们的品格行为。实践积累了品格教育评价方式,首先以赞美的方式在情感上激励孩子,及时的、真诚的赞美是对孩子好的品格行为的肯定和鼓励;其次是以品格币、品格成长银行,品格之星、品格护照的方式对孩子成长表现给以记录,并通过积币、兑换、表彰等方式,调动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励孩子的良好行为能够反复出现,在多次重复的行为中养成特定的品格习惯。在这个实施的过程中,评价不仅是量化等级,更重要的是过程性行为指导。引导各个学校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合本校的品格教育效果评价方式,绵阳市江油市中原爱心学校对学生实施“爱心鸽成长教育”综合素质多元评价,制定了《中原爱心学校德育品格分评价标准》,结合24品格,充分利用智慧校园中的“品格操行分”功能,分别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态度与效果、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能力”六个维度对学生品格实践情况进行综合立体性评价。通过主题班会学习、校园内公示、教室内张贴等,让学生的知晓率达到100%,知标准更能践行。
五、建立了“以品格教师培育品格学生”的教师素养培训机制
构建教师六大品格素养体系。做好孩子的品格教育,必须建设教师队伍的品格价值观念。品格教育发生在学校的日常教学与生活的各个角落,还发生在课后以及教师日常的职业生活之中。作为儿童人生成长导师,教师应该发展以下核心品格:仁爱、感恩、尊重、智慧、热情、合作。搭建教师品格提升的学习、实践、展示空间。成都市郫都区通过学校创建品格教育工作室,为教师开展品格教育提供指导,帮助他们解决推进中现实问题,总结经验,提炼成果,展示成效,促进了教师们的快速发展。全区26所中小学组成品格教育联盟学校,共同参与省级课题的研究实践,并将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动力。一支由22人组成的“品格教育指导师”团队和1个“品格教育范薇名师工作室”定期组织品格德育老师、班主任、家长等进行专题讨论研究,交流分享活动。四川新世纪品格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余奎:“在四位一体的品格评价中,我们注重评价过程的行为性、持续性、一致性、发展性,通过观察学生的品格行为,给予肯定性的赞许、表扬,以积分记录、兑管的方式,鼓励学生的积极行为表现。这样既方便了班主任老师的班级管理,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行为表现欲”。
六、品格教育在多层次多维度取得了发展和成果。
1、品格教育的学生发展:让孩子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品格教育注重生活育人,注重做的哲学,注重情境中滋养,浸润于品格教育的活动中,孩子们一天天在发生着变化,不断地向善、向真、向美,不仅喜欢上了丰富有趣的品格实践活动,更是感受到了良好的品格所带来的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美好,积极的价值观在悄然形成,也转变成了良好的行为方式并渐渐的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学生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到了5085份有效问卷。调查显示有91.24%的家长认为品格教育使孩子的习惯更好,有73.39%的家长观察到孩子在学校实施品格教育中有积极的变化,有98.18%的家长认为当下学校有必要开展品格教育,有81.82%的家长非常希望学校继续开展品格教育。
2、品格教育的教师发展:让教育者的教育更加智慧。
品格教育架构了24个品格素养,形成了可表现性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提供了实施的路径和可操作的范式,搭建起完整的运行体系,同时,遵循德育规律,促进校本化实施,又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很大的创造空间。许多教师在第一次接触品格教育后便激发起冲动,想要马上回到学校,回到班级去付诸实践,去设计和创造。可以说,品格教育转变了教师的育人观念,增进了教师对教育真谛的理解,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智慧,促进了教师善思善行和积极的创造,品格教育在一线教师的实践中愈发充满生机和活力。
通过对实验学校的教师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在2298份有效问卷中,有97.5%的教师认为当下学校很有必要开展品格教育,96.5%的教师认为品格教育较之传统德育方式更有实操性,分别有78%和21%的教师非常希望和希望继续开展品格教育。
3、品格教育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品格教育开创性的构架起中小学品格教育的认识体系并形成了丰厚的物化成果。建立并完善小学品格教育理论体系,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词进一步细化,梳理出小学生应具备的24个品格。从品格要素、词语定义、习得目标、行为表达、美德故事等16个路径进行课程开发,出版《品格教育》教师用书和《品格教育教师指导用书》,立足实践运用,四川的各品格教育学校创建了很多具有本校特色品格教育校本课程。
4、品格教育的学校发展:让德育的面貌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实施了品格教育之后,学校改变了原有的德育面貌,开始建立起德育的新型样态,德育不仅发生在课堂里,更是成为一种常态弥漫在校园生活和学生的成长中,德育的实效性得到明显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从而提升了学校品质。各实验学校积极推进品格教育的校本课程建设,形成特色优秀校本课程200余个。
5、品格教育的协同发展:实现学校与家庭、与社会的紧密结合。
品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作为学生个体,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庭或社区,品格都有其共同的表现和共同的向上向善的标准,以品格教育为基,有利于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生态共同体。就如眉山市的一位家长说的:孩子成长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宠爱中,缺乏责任感。学校品格教育教会学生诚实、善良、责任,学会做家务的责任,学会收拾整理有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起教孩子学会做人。
四川省在中小幼学校广泛开展的品格教育,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在学校、学生、家长、社会各层面得到了认可,为中小幼学校的高质量‘大思政课’提供了扎实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和丰富深刻的实践经验,随着品格教育与 ‘大思政课’的不断深入融合,‘大思政课’将引领四川的品格教育向着更高水平发展。
风劲正是起航时。“大思政课”理念,为品格教育下一阶段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航线。四川省的品格教育将站在新的起点,驶向新的航程,用品格教育为高质量‘大思政课’提供强劲的核心动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更大的作用。(作者:微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