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共建“教联体” 下好先手棋

发布时间:2024-12-12 11:18:1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汀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谈及家校社协同育人,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喜树路社区党委副书记张倩向笔者讲述了一个自己亲历的故事:

因父亲离世、母亲生病,成都市锦江区喜树路社区的一个孩子情绪非常低落。社区与学校、公益组织一起,给孩子提供了针对性很强的帮助。解决了生活、学习方面的困难后,孩子的心态明显好转。

喜树路社区有常住人口3.3万余人,是个典型的新市民融合社区。开放公共阅读空间,开展公益课程,组织社区研学……喜树路社区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格局。

锦江区是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地处主城区东南部,因濯锦之江而得名,辖区面积62平方公里,辖11个街道76个社区。

喜树路社区的案例是锦江区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锦江区不断探索新时代家校社共育新内涵、新路径和新方法,构建起“社区全域、学校全力、家庭全部、父母全程”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

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后,锦江区以10余项重点项目为抓手,全力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

从自发探索到政府主导

作为锦江教育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锦江区教育局副局长刘瑛向记者简单梳理了锦江区家校社协同育人不断深化的脉络。

探索始于十几年前。当时,锦江区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地域文化特色和教育改革要求,以地域相对就近原则探索建设了4个学区。

例如,以大语文观为指导、以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为核心,龙王庙小学和七中育才学道分校用相同或相似主题整合中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整合学生学习时空,建设“大阅读”课程,主题有“走遍成都”“文本阅读”“社会实践”等。

通过学区内学校优质课程资源的整合,锦江区制定并形成了4个学区的共享课程:开放教育示范区建大阅读课程。

2013年初,锦江区作为成都市家校社三结合工作的唯一试点区,启动全时空校社互动工程。

聚焦于学生的生命成长,“锦江全时空”工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程的起点和资源,从观念上拆除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的藩篱,从而使德育由静态转为动态。

在广泛征集学校、社区意见的基础上,锦江区形成学校社区教育互动课程实施体系、评价方案。通过校社双方签订校社互动结对协议,分目标、分内容、分阶段进行“锦江全时空”的探索,让锦江走上学校、家庭和社区机制共建之路。

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自发性的协同面临着相关部门统筹协调不足、评价制度不完善、职责不清等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2023年,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发布《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

以此为契机,锦江区不断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从制度层面实现育人的家校社协同。

一是明确目标,锚定协同理念。以“全纳、公平、优质、均衡”为目标,以“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学校主抓、家长主体、社会支持”为基本策略,以“平台搭建、课程建设、队伍培养、服务成长”为工作重点,全面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

二是规划路径,搭建四梁八柱。锦江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在全国率先以区人民政府名义出台《锦江区青少年社区教育行动方案》,先后研制《锦江区家长学校建设工作方案》《锦江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明确家校社协同育人实施路径。

三是落实保障,清晰组织架构。为保障家校社协同育人落到实处,锦江区成立了由区委分管领导兼任校长的区级家长学校,构建“总校+分校+子校”三级组织架构体系,将街道、部门和学校实施家校社协同育人情况分别纳入区委、区政府目标考核、街道社区教育考核和学校基础目标考核范畴。

和前期的探索不同,由政府主导的协同机制显然更为有力。“以政府名义出台的《锦江区青少年社区教育行动方案》,整合了47个部门的力量。”刘瑛说。

过去几年间,锦江区把青少年社区教育作为高品质教育强区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实施环境树人、资源引人、角色强人、家风感人、社爱暖人五大工程、34项行动,锦江区构建起“社区全域、学校全力、家庭全部、父母全程”的青少年社区教育新格局。

 

成都市七中育才附小银杏校区学生走进社区,参与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教育活动。(图/张永灏)

锦江区成为协同育人探索的标杆

谈及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成效,锦江区有着十足的底气。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数据显示,锦江区小学生学业发展处于一类地区中上水平,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持续多年居成都市第一。

采访中,锦江区教育局德育和体育艺术劳动教育科科长张津博透露,锦江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位列成都市第一,综合素养比赛成绩保持四川省前列。

除了整体实现从“育分”到育人的模式转变外,锦江区还创新构建“全时空”育人体系。

过去几年,锦江区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利用“街道—社区—院落”三级社区教育平台搭建“8分钟青少年社区教育活动圈”,系统推进以学校为核心的片区的有机更新。

利用三级社区教育平台,锦江区年均开展家庭教育送教、社区研学等活动1000余场,呈现“家家有良训、户户飘书香、人人重教育”的新面貌。

从去年开始,锦江区妇幼保健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冯霞注意到,自己所在医院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团队“走出去”的频率越来越高:通过讲座引导孩子妥善处理同学关系、疏导心理压力,走进社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开展义诊为学生、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指导……

在与学校、社区合作的过程中,冯霞感受最深的是,医院从以前的“局外人”变为“局内人”,彼此建立起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

对锦江区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教授唐英有过长期关注。“锦江区通过强化机制保障和资源整合,形成了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锦江模式’,成为协同育人探索的标杆。”

和冯霞的直观感受不同,唐英有着更为理性的观察和分析。在她看来,通过家长、学校、社区和社会资源单位联动,锦江区实现了教育、文化、科技资源的有机整合,打造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全域教育生态,有力推动了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锦江区成立心育联盟

下好协同育人的先手棋

教育是锦江区的一张亮丽名片。

近年来,锦江区义务教育发展由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群众对锦江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

2023年,锦江获评“全国完善普惠性学前保障机制实验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顺利通过了“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实地评估验收。

取得耀眼成绩的同时,锦江教育也面临不小的压力。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锦江区人口不断增长。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锦江区常住人口90.29万,人口密度达14918人/平方公里,是四川省183个区县中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近年来,锦江区中小学生数量以每年约5000人的速度增长。

伴随学生数量增加,育人要求也在转变。作为成都市现代化、国际化的重要窗口,锦江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立德树人,教育质量已从关注学生学业成绩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转变。

谈及锦江区教育面临的压力,锦江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蒋晓明分析,不仅服务的人口众多,而且构成多元多样、需求呈多元化,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量大。

“在此背景下,建立以‘教联体’为载体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无疑是破解当前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蒋晓明说。

以问题为导向,锦江区致力于下好家教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的先手棋。

“推进‘教联体’建设,锦江区不仅规划了路线图,还设定了时间表。”锦江区副区长万科说,以10余项重点项目为抓手,锦江区将全力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构建起以学校为核心、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社会资源为纽带的全方位、深层次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