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生态圈的构建与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4-12-13 09:31:3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汀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育人先育德,高校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三全育人”涵盖了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等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覆盖了学校机关部门、后勤以及学生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这些是学校内涵建设的基本要义和主要内容。遵循“三全育人”理念,构建一体化育人格局有利于加强学院整体规划和组织领导工作,促进各部门以及部门内部之间的相互分工与协作,融思政课程和学科建设于一体,形成思政育人合力,整体推进育人工作。

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把握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现实挑战

在社会生态学中,“生态圈”是指人类社会子系统及其环境子系统的有机结合,一般具有空间形态、时间系列、新陈代谢和自动调控等基本的生命运动特征,强调人与社会环境之间友好、统一的互动关系。高校也是一个微观的育人生态系统,但“三全育人”的生态圈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需要凝聚、协调各方力量主动构建。目前高校的“三全育人”生态圈的构建面临诸多挑战与困难。

全员育人机制形成问题。全员育人,是指由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全员育人要求高校各部门、全体教职工增强育人意识,学校每个领域、每项工作、每个方面都要发挥育人功能。这就要求形成育人价值导向、目标任务、考核指标,探索立德树人落实体制和机制,这是“全员育人”需要化解的挑战和困难。

全过程育人衔接问题。全过程育人就是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与学生成长过程。融入面临着如何实现有效衔接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的融入、研究生大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的衔接等,涉及范围广、要素多,真正实现有效衔接难度很大。

全方位育人互补问题。全方位育人要求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主要包括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以及家庭、社会、学校多个领域等。如何相互配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合作育人?

凝心聚力,构建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生态圈

按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整合各方育人资源,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积极探索构建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生态圈。

创新理念和机制,唱好新时代“三全育人”大合唱。一是育人全员化。学院坚持人本管理,建立了以辅导员、班主任、成长导师、学生班级工作助理为主体、教学教辅相结合的立体化育人生态链。全院教职工在不同的岗位关心学生,形成了人人是育人之人、人人乐于育人的氛围。二是育人层次化。育人工作坚持层次化,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辅导,保证育人工作的质量与效果。大一年级侧重开展大学适应性教育和专业意识教育,大二年级侧重专业学习和科研指导,大三年级侧重开展就业、考研指导,大四年级侧重就业服务和毕业生教育,形成层次化、系统化的育人机制。三是育人协同化。整合资源、协同化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倡导和推进线上与线下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结合、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的结合、专业学习和社会服务的结合等,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深化教学改革,发挥思政课在“三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学院以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为目标,坚持“八个相统一”原则,深化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着力打造铸魂育人的思政“金课”。例如,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改革,采用专题法、案例法、讨论法,探索“双师课堂”、“一诗一课”、“一画一课”、“学生讲思政课”等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利用虚拟仿真等现代信息技术于思政课教学,利用好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育人。

同向同行,运用好课程思政这个有效抓手。学院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多措并举,运用好课程思政这个有效抓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优化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常态化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竞赛,评选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示范课程和示范团队。设立课程思政研究项目,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教学能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管理育人,学生工作育人“润物细无声”。一是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早启蒙理念。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早启蒙理念,从学生入学(甚至未入学)第一天开始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在管理服务学生中教育学生。学院在管理中、服务中把对学生进行真、善、美教育作为学生工作的重要任务。在学生工作中示范育人;在学生工作中身教育人;在具体的问题上说理育人。三是推动学生工作与教学、科研等工作有机融合。在学生工作中重视并在学生社会实践、国防教育、学生扶贫等工作上与学院其它工作的融合的尝试,使学生活动与学院或教师的教学、科研、党建工作能够互相支撑、互相促进,资源共享,协同配合,共同提高。四是注重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学院在学生工作中重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学团组织的引领作用、改进学生资助工作育人等。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实践教学育人。渭南是渭华起义发生地,红色资源丰富,其中“富平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渭华起义纪念馆”是陕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院依托红色资源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系列实践教学活动,红色场馆成为大学生增强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平台。

适应AI时代,借助网络育人。学院积极将互联网技术引入育人工作,充分利用新媒体和新技术的优势,加强网上育人阵地建设,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三观。目前,由师生网上办事、网络思想教育、校友互动交流、对外信息公开、学生自教自管五个部分构成的学院工作互联网平台群框架已经形成,发挥巨大的育人作用。

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文化育人。校园文化体现着校院师生的精神状态,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熏陶影响至关重要。所以,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是三全育人的重要条件和保障。学院积极打造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品牌,如建设百科小舞台,以微党课、诗朗诵、演讲、辩论等形式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达到提升。

重视制度构建,实现“三全育人”可持续发展。制度建设是管根本和长远的,是落实“三全育人”的保障。一是健全领导机制。党委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集中统一领导。党委要成立“三全育人”工作推进协调小组,由分管校领导担任组长,宣传部、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副组长,党政办公室、稳定安全办公室、组织部、人事处、统战部等单位负责同志担任小组成员。充分发挥学校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真正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生态链。二是加强政策落地。按照“三全育人”建设规划,学校要健全“三全育人”工作标准和指标体系、建立“三全育人”工作评价体系、建立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岗位、环节、领域的育人要求和规范,推进资源向育人的各个环节延伸和凝聚,同时也要选优配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专职心理教师、党务工作人员等专门工作队伍,切实提高教师立德树人能力。

(单剑峰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嘉璐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运动与健康管理学院辅导员)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