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文化和旅游部首次提出在全国全方位推进全域旅游的发展战略,颁布了《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旅发〔2015〕182号),旅游业进入了全域旅游阶段。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为扎实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作出工作部署。2020年1月,四川省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认定17家,达州市宣汉县入选,开启了达州进行全域旅游探索发展的大幕。达州地处四川东部,享有“巴人故里、中国气都”之称。它位于“中国版图的圆心点”,从全国来看,如果围绕中国的陆地、海洋版图划上一个圆,达州就是这个“中国圆”的几何圆心点,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圆心城”。
一、达州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全域旅游发展的短板制约
据对目前达州旅游的现状调查,发现全市文旅资源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景区基础设施有待优化、文化资源利用层次欠佳,在产品创新、营销服务、资源整合上发展力度不够,高端形成规模化的旅游市场主体欠缺,缺乏高学历又具有实战经验的管理人才,基础配套设施、旅游业态、文旅产品开发力度和质量参差不齐,
文化挖掘、节庆品牌打造、演艺节目培育等文旅融合文章有待提升。
(二)品牌整合宣传推介不够
当前,“旅游品牌”的竞争是高质量旅游发展的关键,由旅游景点上升为旅游目的地的竞争,旅游业有知名度、有期许的地方,都有一个响当当、美轮美奂的形象品牌。达州周边地区,如阆中古城所在的南充,城市宣传口号“印象嘉陵江,山水南充城”,重庆便是“行千里,致广大”,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武隆打造重庆后花园等。“巴风賨韵、水墨达州”旅游目的地这一品牌,是达州旅游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如何把巴文化这一属于达州的文化品牌,融入到各县市的宣传推介,与各地子品牌融合推广,是达州旅游进一步深化拓展的制约因素。
(三)未打造与地域特色相适应的旅游市场
达州所处的川东山区,与川西风格迥然不同,土家余门拳、摆手舞、蒿草锣鼓等非遗,这些体现土家文化的瑰宝,还没有融入到旅游产品和路线中去。由于文化遗产还未形成品牌体系,又缺乏深度挖掘,所以谈不上“研学+旅游”“民俗+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目前虽有一定的融合,也是处于多种元素拼接层面,文旅产业还需进一步优化协作,深度融合发展。
(四)乡村旅游资源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
大巴山区,乡村区域占比较大,乡村民居的日常生产具有独特的区域特色。乡村有原生态的优美环境,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皆不同,可以体验丘陵山地传统的农耕生活。在田园牧歌般的诗意山水间,适宜打造康养旅游、乡村生态游等全域旅游。当前,由于投资不足和没有整体规划等原因,达州市内的乡村旅游资源,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服务意识淡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促进达州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以政府规划为主导 ,推动旅游品质提升
以政府为主导,抓好旅游规划布局。政府在旅游发展规划中,建立健全党政统筹抓旅游的领导体制、将文化旅游“十四五”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保护规划有机衔接,统筹县市区文化旅游,在资源整合、顶层设计和品牌打造等方面积极“破题”。利用全国新农村文艺展演、达州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达州马拉松等有影响力的活动,积极培育一批中小微型文旅企业,把神剑园景区、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石桥镇列宁街、唐在刚烈士故居、王维舟纪念馆等组合红色教育游,把达州博物馆、罗家坝遗址、城坝遗址等组合巴文化研学游,另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乡村田园游、康养休闲游等文化旅游新业态,进一步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市。
(二)以宣传推介为抓手,大力推广精品路线
打造精品文旅线路,是地方旅游推介宣传的方式之一,达州目前达州推出了六条精品路线,巴賨文化探秘之旅、红色文化初心之旅、生态康养度假之旅、宗教文化感悟之旅、乡村田园体验之旅、城市观光休闲之旅。除了本地的精品路线打造,万达开三地文旅部门坚持共建、共享、共赢理念,共同牵头组建“大巴山·大三峡”文化旅游发展联盟,共同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共同打造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共同培塑“大巴山·大三峡”文旅品牌,促进大巴山、大三峡地区文化旅游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推出了四条旅游路线,即巴文化旅游线路、红色文化旅游线路、高峡平湖旅游线路、乡村旅游线路等组成。万达开三地丰富的旅游资源,信息互通,建设文化旅游中心,共同建立旅游发展项目库,避免同质化竞争;强化媒体合作,加强宣传,提升三地文化旅游知名度。
(三)以“巴文化”为品牌,文旅融合聚力成势
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是一种旅游资源。达州素有“巴人故里”之称,处在巴文化的腹心地带,是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共有先秦文化遗址遗迹80多处。达州境内的罗家坝遗址与省内另两处遗址合称成为“继三星堆遗址之后古巴蜀文化的三颗璀璨明珠”,城坝遗址则是川东地区尚存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古城遗址。达州应该建设巴文化“文献高地”,征集巴文化相关图书、采购巴文化图书资料,同时启动巴文化基础数据库建设,逐步建成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巴文化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巴文化“人才高地”。可按照“借力外地专家+团结本地专家”的思路,组建全国巴文化专家智库,邀请全国知名巴文化专家学者为智库成员,在本地特聘巴文化研究特约专家。建设巴文化“学术高地”。达州市巴文化研究院和四川文理学院巴文化研究院联合,开展相关主题的学术大会、研学活动等,全方位做好巴文化的研讨、推广,把巴文化这个文化品牌打响。
(四)以“旅游+”为战略,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实施好“旅游+”战略,促进旅游业与关联行业融合发展。“旅游+民生”,依民惠民增效益。达州是秦巴山区腹地,要始终把全民参与作为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出发点,把致富群众作为发展旅游产业的落脚点,靠旅游惠民生、聚民心、汇民力,形成人人梦在其中、富在其中、乐在其中的良性循环。从政策、资金、项目等加大对群众参与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在统筹规划和具体指导下,建立健全乡村旅游群众参与机制,让更多贫困群众参与进来,他们成为旅游发展的受益者,这样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完善旅游相关要素,拓展群众创业增收的路径。多元开展群众性主题活动,提高文旅空间利用率和影响力,引导共建共享共治新格局。
在文旅IP创意上,目前巴文化衍生出的“巴小虎”IP很受欢迎,萌萌的巴小虎,不仅在微信表情包上助力达州,更应该在各大活动上常出现。由此,达州吉祥物还可以根据巴文化衍生更多的受大众欢迎的物品等。在城市宣传语和建筑风格上,还应适当加入巴文化相关元素,目前凤凰山上的巴人文化广场和巴风楼,深受民众喜爱,但是在其他街道、小区的建筑风格上,很难看到达州本地文化的风貌。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推动达州文化旅游工作,必须整合资源精准做好顶层设计,根据自身特色以重点项目为支撑,加快建设“行在大三峡、游在大巴山、醉在大氧吧”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通过发展全域旅游,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美化人居环境,优化社会治理,提高相关职能部门管理服务水平和效率,让旅游成果全民共享,提升群众满意度、幸福感。发掘、整合达州历史遗迹、革命老区、水乡文化、民间艺术等文化资源,让达州历史记忆“活”起来、“热”起来,让生活在这里的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前来旅行的游人“快旅慢游、养心随心、巴适安逸”,让红色达州、魅力达州成为“天府旅游名牌”一张崭新的名片。
作者信息:彭娜,四川文理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