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大学阶段又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最终塑形期,因此这个时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至关重要。文化自信体现的是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是对外来文化的有益借鉴与客观批判,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道德品质高、政治素养强的优秀人才,是思政课教育的神圣使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
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是指社会个体对自己所属国家、民族的文化价值、文化传统充满自豪感,对本民族文化具有高度认同与接受的态度,同时又尊重、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对其他民族文化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能够在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过程中保持独立的文化地位及自主的表达方式,并注重自身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具体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积累了无数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与经验的结晶,其包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艺术、价值观念,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的重要根基。无论是注重品格培养的儒家思想,还是深化人精神层面探索的佛教文化,又或者璀璨的诗词、音乐、书画,无一不是中华民族对生命、对精神、对美的追求与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独特的文化遗产,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次,红色革命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革命斗争及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斗争精神、大无畏精神、集体主义、牺牲精神的浓缩,其脱胎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最艰难的时期凝聚党和人民的力量,并对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红色革命文化代表着新中国的成长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一步一个脚印走来的光荣历史,红色革命文化赋予了文化自信的厚重感,是激励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奋进拼搏的重要力量。最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体系,其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有着深刻的时代印记,并且会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不断发展,其包含着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是推动社会进步、国家繁荣的重要文化力量。可以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红色革命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起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思政教育中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在思政教育中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坚定学生文化立场。思政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深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通过思政课不仅可以提升学生个人的文化修养,促使其自觉抵御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蚀,而且可以维护国家文化繁荣,实现中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思政课堂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内涵及时代价值,这种文化自信的力量可以激发大学生进行文化传承、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成长为中华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及实践者。再次,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思政教育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国际文化及全球化发展趋势,通过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沟通,能够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度与理解力,而这种包容、开放的态度又可以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拓展学生的全球视野。最后,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会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深刻影响,通过思政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能够使其坚定地走在追求真理、报效祖国的道路上,从而实现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最终的教育目标。
思政教育中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
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首先,提升学生的文化学习能力,强化文化自信意识。思政课堂上,教师要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加深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知与理解,理性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断提升学生对各种文化形式、文化内涵的理解能力与欣赏能力。教师要在思政课堂上大胆、光荣地讲出“中国故事”,让学生详细了解“中国故事”,对“中国故事”了然于心。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意识,就能够自觉地维护、发扬中华文化的传统,了解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性,激发其身份认同,用正确的立场、观点看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对其他文化形成理解的、包容的态度,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其次,深挖思政教材,丰富文化自信教育内容。上文中提到,中国社会主义特色文化自信的内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红色革命文化,这些内容分布于思想政治教材中的各个章节,是各大高校深化人文教育、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因此教师要深挖教材,将文化自信的培育融入其中。课堂上要深挖教材中的隐性红色文化,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相关知识中,就可以挖掘出中国革命历史故事、先进榜样人物事迹等,而大学生沉浸于历史情境中,能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触动学生情感,强化其文化自信。思政课教学中还要注重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结合,引导学生从“大局”的角度分析世界的发展规律及发展趋势,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辩证分析,加强大学生对文化自信的领悟,促使其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再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强化大学生文化自信。在思政教育中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是一项持续性的、系统性的工程,而思政课作为一门课程,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笔者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专题研讨法、作品展示法、实践教学法等,其中专题研讨法是指在思政课堂上设计议题,学生针对议题进行讨论,在课堂讨论前需要搜集大量资料,这个过程也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的融入文化环境中,丰富其文化体验,强化其文化自信意识;作品展示法主要是在课堂上展示优秀的文化作品,优秀的文化作品可以是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是纪录片,或者电视电影,比如电影《觉醒年代》在网络中深受大学生好评;实践教学法则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能够提高其文化素质的活动,比如社会调查、文化主题教育、传统节庆纪念活动、参观红色文化基地、参加文化志愿者服务等,丰富的文化活动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文化热情,强化其文化认同感。
最后,构建网络社区,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类网络新媒体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深刻,网络已经成为学生互动交流、共同成长的重要平台,因此思政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就要守好网络这一“前沿阵地”,通过构建网络社区,在网上营造一片和谐的文化氛围。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构建网络社区的重点不在于知识的堆砌,而是对中华文化的深度解读与传播,因此网络社区中关于中华文化的内容选择要秉持严谨、多元的原则,既要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解读,又要涵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还要使学生了解更多红色革命文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邀请当地的文化名家、著名学者进行在线讲座、直播互动,学生直接与大师对话,不仅可以拓宽其文化视野,而且可以增强其文化自信。并且在网络社区中,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观点、提出问题,与同学、老师进行深入的讨论与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以及中华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知识与思想的碰撞,加深其对文化自信的理解。此外,学校还可以举办丰富的线上文化活动,为网络社区注入丰富的文化元素;社区管理者、思政教师也要积极参与网络社区,对网络社区进行持续性的投入与维护,保持对新媒体技术的敏感性;学校也要给予足够的支持与经费保障,在学校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网络社区。
作为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提高其政治素养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自信培育有着天然的联系,文化自信更符合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取向,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就必须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无形中就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容,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红色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并且将文化自信培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通过环境的影响发挥文化自信培育的隐性教育作用,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总之,思政教育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覆盖范围广、课程时间长,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在思政教育中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可加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进一步强化其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渭南师范学院,朱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