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着重强调全面强化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在基层,流动党员存在去向难以掌握、教育难以落实、作用难以发挥等问题。唯有从动态管理、学习教育、服务保障、搭建平台这四个方面协同发力,扎实细致地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方能以小博大,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的质量与效益。
抓实动态管理,确保流动党员 “不脱管”
长期以来,流动党员的去向一直难以准确掌握,部分党员向组织报告个人动向时不够主动及时。基层党委必须切实履行管党治党之责,构建流入地与流出地党组织双向联动机制,双向压实流动党员管理责任。同时,健全并完善流动党员登记制度,及时追踪流动党员的变动情况。依托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的流动党员管理子系统,将流动党员纳入统一管理,做到及时更新、实时录入,确保流动党员信息新颖、底数清晰、情况明了。引导流动党员主动前往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报到,纳入网格工作队伍。
丰富学习载体,确保流动党员 “不脱节”
部分流动党员因远离流出地(单位)基层党组织,无法参与党支部的学习和活动。而流入地(单位)基层党组织对流入的党员不够重视、关心不足,不能采取精准有效的措施组织党员参加组织生活,教育管理缺位问题凸显。要组织流动党员参加党内集中学习教育,充分利用“互联网+”,借助学习强国平台、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形式,为流动党员开设网上补课,及时推送政治理论、党内法规、时政要闻等相关学习内容。同时推行支委成员与流动党员“结对学习”,进行“一对一”促学、“点对点” 帮学,确保党员学习教育“不脱节”,引导流动党员养成“掌上学、随身学”的良好习惯。
健全服务保障,确保流动党员 “不脱岗”
服务是凝聚人心的重要举措。要坚持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的关爱服务就覆盖到哪里,尽力帮助解决流动党员及其家庭成员的一些实际困难,切实将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送到党员心中。进一步加强对流动党员的关怀帮扶,保障流动党员正常参加组织生活、行使党员权利,提高流动党员的“归属感”,让流动党员切身感受到组织就在身边、关心就在眼前。为流动党员“安家”,更让他们“安心”。
强化平台搭建,确保流动党员 “不脱线”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不断发展,部分流动党员的党性意识也在发生变化,长期游离于组织之外,党员党性意识淡化,示范带头作用发挥有限。要鼓励流动党员公开承诺践诺,主动亮身份、敢作为,引导其参与所在地公益事业、协调处理矛盾纠纷,助力当地建设。同时要关爱党员生活,实施“筑巢行动”,主动了解流动党员在外发展情况及回乡意愿,为流动党员提供子女入学、劳资纠纷、法律维权等服务,让流动党员“心有归处”。组织建言献策,常态化开展“我为家乡发展献计策”“乡贤座谈会”等特色活动,利用流动党员从业面宽、见识面广等优势,引导流动党员针对经济发展、富民惠民、基层治理等方面献出 “锦囊计”,推动家乡发展。(石城县委组织部 李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