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之《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刍议

发布时间:2024-12-20 19:41:4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汀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纵观学术的发展史,“实践出真知”现今已然成为当下科学研究的准则,清代处于中西文化交汇融合时期,旧思想与新思想对立又统一。

面对旧思想,我们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面对新思想,我们要“虚心借鉴,辩证否定”。无疑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归纳与演绎贯穿始终才是清代治学的一剂良方。

宋儒的“格物”忽视具体物理,妄图追求所谓“绝对真理,无上智慧”是一种主观的谬误,不是客观的科学方法。我们须知事无绝对,在求索知识时,当以益穷真理为目标,但真理是永无止境的,并且可以通过实验与假设不断推翻,一味追求绝对真理否定相对真理是科学发展的桎梏。

此外,宋儒所述“格物”全然不重视假设法,自然没有实验可以证实,因此所得观点没有科学依据支撑,纵使认识过程中有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的矛头,还需结合从一般情况的假设到具体个体的事实的演绎推论。从实践中获得认识,再用新的认识指导实践,从归纳到演绎,再从演绎回归归纳,求学者应谨记求索知识的过程是曲折发展螺旋式上升的。

此五上根据难免出现讹误混错等问题,这便需要校勘者评判复审以证古书的真实。一部古籍往往有多种版本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救正“日读误书”的危险是校勘学的应有之义。然而清代汉学家面对这些灿若星河的琐碎元素,那种以证求真的校勘精神是学术研究的必由之路。

中国古籍是无数先辈翘楚为后世遗承的认知精粹,吾辈觅寻历史文化从钻究古籍着手实乃终南捷径。因此,文献学研究油然而生。从西汉末年刘氏父子的“向歆之学”到清代章学诚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中国古典文献学不断传承发展,成为学术界求证务实的一股清流。

时至清代正处于一个中西文化,古今文化交染时期,疑古思潮的兴起,传统文化的兴变引发了清代学者治学方法的反思。

宋儒“格物”欲“不役其知”这种被动的学术态度忽视了“假设”这一科学要义;朱子的“物而穷其理”虽具归纳但断无演绎这便隔绝了“求证”这一务实方法。胡适引音韵学,训诂学,校勘学诸例指出: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一为”大胆假设”二为“小心求证”,并在这一求知过程中从科学应用的角度出发,讲究实用态度,归纳与演绎贯穿始终。吾辈阅后应醍醐灌顶,铭刻于心。现将对清代治学的认知罗列如下:

1:凭证立意,若无实证实乃主观臆测。

2:寻证要追根溯源,纵向沿袭历史脉络层层考证,横向交叉学科互通旁证。

3:择证分类排比,求同存异,大胆假设。

4:明晰真理与谬误之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5:虚心借鉴,交流互通有无“三人必师焉”。

(作者:四川传媒学院讲师 曲柄烨)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