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一项极为重要的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时代要求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标、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各种思想文化交织碰撞,价值观多元并存。这些变化都对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新的考验。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它既继承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又呈现出鲜明的新时代内涵。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政治立场、道德品质和实践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引领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吸收和阐释新思想新理论,切实增强思想引领力。
(2)价值引导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3)实践导向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不仅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要紧密结合学生实际,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4)因材施教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因材施教,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差异化的教育方式。这不仅包括对不同专业、年级学生采取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还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他们结合自身特点参与教学互动和实践探索。
(5)三全育人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使之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全过程。这不仅要求高校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环节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网络环境等育人载体的作用,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综上,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体现了强烈的思想引领性、价值引导性、实践导向性、因材施教性以及全过程全方位性。这些特点要求高校必须牢牢把握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路径
(1)课题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是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诸多挑战:一些学生对理论课程缺乏足够的兴趣和重视,课堂效果不理想;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方法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和社会发展要求还不够契合等。因此,高校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一要充分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感染力;二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采取案例教学、情景再现、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参与度,注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师生互动;三要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既要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又要紧密结合时事热点、社会实践等,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四要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式,注重过程性考核和综合性考核,将平时表现、实践应用等纳入考核范畴,引导学生全面学习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五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培养培训、待遇保障等措施,不断提升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互动的主要渠道。但同时,网络上也存在各种错误思想观点的传播,这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高校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高校要建设专门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集中发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设置互动交流功能,增强师生的参与度。高校要充分利用直播、视频、微课等新媒体手段,采取案例分析、情景再现等方式,增强网络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高校要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思政教育,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学生自主创作等方式,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要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发挥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等阵地作用,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为网络思政教育创造良好环境。高校要加大经费投入,强化师资培养,完善管理制度,为网络思政教育提供有力保障,确保其持续健康发展。
(3)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具有重要作用。校园文化能够通过校园环境、校训校风、校园活动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力;校园文化能够塑造学校的价值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如诚信、尊重、团结等,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果提供保障;校园文化能够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为思想政治教育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认同感。因此,高校应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高校要以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为引领,通过制定校训、树立校徽标识等方式,凝练和传播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高校要结合学校发展定位,打造优美整洁、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如建设校园雕塑、绿化景观等,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高校要组织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主题教育、学术讲座、社团活动等,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追求。高校要树立一批思想政治表现优秀的师生典型,通过宣传报道、颁发荣誉等方式,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高校要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加强资金投入和制度建设,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4)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自身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帮助他们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技能;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表达能力等,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生动有趣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高校在开展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深入开展:一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际需求,组织开展调研、支教、社区服务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二要积极开展各类志愿服务项目,如帮扶困难群体、参与社会公益、服务乡村振兴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三要与地方政府、社会组织等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基地,为学生提供长期、系统的实践平台,增强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四要建立健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管理制度,明确活动目标、内容、过程考核等,为活动开展提供有力保障;五要建立健全的实践活动激励评价机制,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考核,充分发挥激励作用,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三、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本研究重点分析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如思想引领性、价值引导性、实践导向性等,这些为其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本研究探讨了课堂教学改革、网络思政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实践等具体实践创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发展,将呈现理论创新持续深化、实践探索不断创新、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协同发展格局日益完善等趋势。高校要紧跟时代要求,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撑。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研究”;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辽宁大学)2023年度专项课题(52305007)阶段性研究成果。
于守海
1.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 2.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辽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