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非遗数字化之“魂”

发布时间:2024-12-25 13:20:2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汀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全球化的推进,非遗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非遗文化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另一方面,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逐渐减弱,非遗文化的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而现今时代,数字化飞速发展,通过数字化手段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在非遗数字化的进程中,知识产权问题如同一道亟待跨越的鸿沟,横亘在保护与利用之间。非遗的数字化不仅涉及对原始文化形态的采集、整理与再现,更关乎对文化创新成果的确认、保护与利用。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平衡非遗传承人的权益、数字化处理者的利益以及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成为了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

明确权利归属,建立非遗数字化权利登记制度

在非遗数字化的浪潮中,明确权利归属并建立非遗数字化权利登记制度,是保护非遗知识产权、促进非遗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举措。这一措施的实施,不仅有助于解决非遗数字化过程中权利归属模糊的问题,还能为非遗传承人提供法律上的保障,激励更多的非遗文化传承活动。

在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明确权利归属并建立非遗数字化权利登记制度,是保障非遗传承人权益、促进非遗文化繁荣发展的关键举措。这一制度的实施,旨在通过法律手段,确保非遗数字化过程中的权利归属清晰明确,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护。

具体而言,明确权利归属,意味着在非遗数字化过程中,必须准确界定非遗传承人的身份和权益,确保他们在数字化作品中的知识产权得到充分保护。这要求非遗传承人需通过合法途径,如著作权登记、商标注册等,对其创作的数字化作品进行权利声明和确认,以明确权利归属,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

在此基础上,建立非遗数字化权利登记制度,则是为了对非遗数字化作品进行全面、系统的登记和管理。该制度将设立专门的登记机构,负责接收非遗传承人的权利登记申请,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确认,并颁发权利登记证书。同时,登记机构还将建立非遗数字化作品数据库,将已登记的作品信息录入数据库,方便公众查询和了解非遗数字化作品的权利归属情况。

通过明确权利归属并建立非遗数字化权利登记制度,非遗传承人将获得更加全面、有效的法律保护。这不仅能够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维护非遗传承人的合法权益,还能够激发更多的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推动非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同时,这一制度也为非遗文化的市场化进程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有助于实现非遗文化的可持续传承与发展。

明确环节归属,构建分层保护体系

非遗数字化的各个环节,从数据采集到处理、展示再到创新,均涉及独特的权利客体形态。数据采集是获取非遗原始素材的起点,如实地录制民间艺人的表演或手工艺制作过程,这一过程需充分尊重非遗传承人的意愿,确保合法性,采集所得素材的知识产权通常归属于表演者或传承群体,采集者仅在授权范围内有权使用。数据处理环节则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创造性加工,产生如精心剪辑的非遗纪录片等成果,其知识产权归属复杂,处理者在融入创造性劳动享有著作权的同时,必须尊重原始素材提供者权益。展示环节通过各类渠道将成果呈现给公众,展示平台需建立严格版权管理机制,防止未经授权的商业利用或恶意篡改。创新环节基于非遗数字化进行再创作,其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取决于创新程度与原非遗的关联程度,创作者在享有权利时应对原非遗来源予以尊重。构建分层保护体系能够精准确定各环节知识产权归属与保护范围,避免保护漏洞和权利冲突,从宏观上推动非遗数字化产业健康发展,保障非遗传承人和从业者权益,吸引更多资源投入。

完善非遗数字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势在必行。在著作权方面,依据作品创作形式和参与主体确定归属,规范许可使用,建立授权合同模板;专利权方面,鼓励传承人和企业为技艺创新成果申请专利,简化审批流程,加强侵权监测与打击;商标权方面,积极推动非遗相关商标注册,保护品牌价值,强化使用监管,建立备案制度。“博物文创”商标权纠纷案警示我们,构建分层保护体系和完善商标权保护制度对非遗数字化文创产业意义重大。

知识产权支撑,加强法律与技术协同发展

随着数字化技术发展,非遗传播利用方式发生变革,直播、电商平台等虽拓宽传播范围,但也带来新侵权风险,如直播表演版权问题、电商平台非遗产品假冒伪劣等。法律与技术协同发展迫在眉睫,然而面临诸多挑战,法律需与时俱进,然而其制定修订耗时且技术复杂性给法律适用带来困难。为此,需建立非遗数字化知识产权保护平台,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专业律师依项目情况提供精准法律建议;提供维权援助服务,侵权发生时协助权利人评估、制定策略、收集证据、协商谈判,若协商无果推荐律师代理诉讼。技术手段在知识产权保护中应用广泛,区块链技术可实现非遗手工刺绣数字化项目的确权和溯源,增强消费者信任;版权识别技术能有效防止非遗电商平台侵权行为;使用许可管理技术可平衡非遗数字图书馆平台公众需求与知识产权保护。非遗电商产品和直播间非遗表演侵权案例充分表明非遗数字化存在侵权风险,非遗乐器直播表演侵权案体现出技术手段在避免侵权方面的重要性,凸显加强法律与技术协同对保护非遗数字化知识产权的关键意义。只有构建完善的分层保护体系,实现法律与技术协同发展,才能在非遗数字化进程中筑牢知识产权保护防线,推动非遗传承与发展迈向新高度。(湖南工商大学 曹露浩 伍洋乐 唐陈晴)

项目:202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绘途视界——微视野非遗数字化工作室(S202410554083X)。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