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在数字空间中“复活”

发布时间:2024-12-27 11:05:3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汀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是一场深刻的文化传承革命。它不仅仅是对传统艺术形式的简单记录和保存,而是要活态地、完整地、本真地再现非遗的生命力。这就需要从以往注重非遗项目的抢救性保护,向整体性、系统性保护转变,这意味着非遗的保护不再局限于物理形态的保存,而是要通过数字化手段,让非遗在数字空间中“复活”,实现长期保存,减少物理环境的影响。

在元宇宙等新兴技术的推动下,非遗的数字化保护成为了一种革新传统传承方式的手段。通过数字扫描、摄影摄像、三维建模、虚拟场景及图像处理等技术,非遗项目得以在数字世界中重现光彩,这不仅为非遗的保存提供了新途径,也使得非遗资源能够通过网络被便捷地访问和学习,打破了地理位置的限制。

数字化记录是非遗保护的基石。高精度的技术能够详尽记录非遗的形态、色彩、纹理等细节信息,为研究、展示、修复和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数据支持。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化记录已经不仅限于静态图像,视频和音频的记录使得非遗的动态表现和声音得以保存,如传统音乐、舞蹈和戏剧等,这种多媒体记录能够更全面地展现非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非遗数据库的建立是数字化保护的关键环节。通过将采集到的多媒体信息整理入库,形成系统的非遗数据库,便于管理和检索,为非遗的研究、教育和传播提供丰富的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它使得非遗项目得以跨越时空限制,实现全球共享。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非遗传播的范围和影响力得以拓宽,也为全球文化交流和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非遗的活力得以延续,可以让未来的世代也能够体验和欣赏到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将非遗文化进行现实产品的衍生设计和生产也是可行的对策之一,通过深入研究非遗项目的文化背景和内涵,提取其核心元素和符号,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开发出具有非遗特色的衍生产品。这些产品可以是日常生活用品、装饰品、艺术品等,旨在将非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提高其可见度和影响力。结合消费者行为学理论,以设计驱动消费,使非遗文化能更好地被世人传承下去。同时可以进一步促进地域文化、非物质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带动相关产业的市场化和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对当地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进行非遗衍生产品设计的同时,通过打造非遗品牌,提升非遗衍生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能够更快速地打开非遗产品的市场,利用各种媒体和社交平台进行文化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非遗文化,进而增加非遗衍生产品的销售和非遗文化的传播。

将非遗作品融入现代生活已然是非遗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非遗衍生品可以依据当前大众需求,结合现有产品,更好地满足当前市场的消费需求,更有利于非遗以最低的成本、最实用的形式快速融入现代生活。

此外,将非遗文化进行课程体系打造并投入现有学校美育体系中,对于非遗文化的系统化拯救和保存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解决目前传统文化传承断层的问题,可以依托本土文化特色,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这样的体系可以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教育读本。除了理论课程,还应建设技术实训体系,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非遗技艺,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也能对非遗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甚至喜欢上爱上非遗文化,从而更好传承非遗的文化。

学校或者社会教育培训机构还可以在非遗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合适的教育反馈体系,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符合非遗传承和发展内在规律的考核评估和监督管理。改变传统的由文化部门单一考察的方式,吸纳非遗所在社区的民众代表、专家学者与管理人员共同组成考核组,以深入实地考察的方式进行。尤其要突出过程管理与考核结果的反馈运用,依据考核结果制定更为详细和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奖惩制度,提升非遗传承活力,推动非遗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合适的反馈机制能够定期地了解到非遗文化课程在学校中的影响力大小与实际作用,根据反馈结果,可以更精准地对已有的非遗课程体系进行打磨修改并继续完善,以更好地适应现有的社会美育体系。并且有利于非遗技艺的传承,让非遗文化真正的留在校园,住进校园,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更是对非遗文化系统性保存的有力途径。(湖南工商大学 曹露浩 徐蹊成 何巨峰)

项目:202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绘途视界——微视野非遗数字化工作室(S202410554083X)。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