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综合国力日益提高,对新时代人才的英语水平也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在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市场压力增大的大环境下,高等教育中将英语教学与产业、行业需求相结合,对于提升大学生就业率、实现个人价值、服务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高等院校的英语教育工作者应针对英语教学的应用性、独特性及学生的学情特点,丰富教学实践,不断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以培养出社会、行业、产业迫切需求的复合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
推动高校英语教学创新符合我国产教融合发展的要求。从政策层面来说,教育部连续推出多项关于产教融合的政策指导文件,为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实施提供了明确的方针和操作指引。从学校角度出发,自改革开放至今,高等院校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了较大的规模,积累了实力雄厚的英语教师资源,同时配备了先进的语言实验室和图书资源中心等教学设施。这些有利条件都为高校推行产教融合战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企业的视角来看,众多知名企业已经与高校形成了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通过建设校外英语实践基地、共同培育人才、参与课程设置等形式,有效地提升了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对口率,强化了高校英语人才培养的精准度。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推进高校英语教学创新成为不断强化我国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行动。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关键期,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学要真正提升学生的就业技能,有效解决外贸、翻译等行业英语人才短缺的问题,务必执行产教融合的策略,积极寻求英语教学的创新途径,刷新教学目标、课程规划及教学模式,促成校园内英语学术研究与课外英语实务操作的深度结合。特别是从产教融合的视角推动高校英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对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操技巧至关重要,助力他们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杰出人才,并实现英语人才培育与就业市场的无缝衔接。因此,高等院校需积极探求英语教学产教融合的新模式,启动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加速键,为培育多元技能的英语人才制定发展策略。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推进高校英语教学创新也显著提升了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教育质量,为国际经贸、同声传译等行业提供了专业对口的优秀人才。因此,在产学研结合的大环境下,为了更紧密地对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育杰出人才,高校必须优化英语课程设置,以产学研结合的理念指导教学活动。特别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外资企业已成为我国产业结构中的一个关键部分。这些企业通常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有较高的要求,他们期望学生不仅拥有专业资格证书,还要能够与海外客户无障碍沟通。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求职者英语技能的新要求,高校应当改革现有的英语教学策略和思路,推进现代化教学进程,使英语教学真正走向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更多适用人才,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率,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因此,实施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策略,不仅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满足了高校推进英语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这无疑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等教育新实践。
为了有效促进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校英语教学创新,要不断深化英语课程体系的改革。目前高校所提供的英语教学内容与现实发展的步伐并不匹配,存在专业知识融入不足的问题,这限制了学生在广泛知识领域的探索与掌握。因此,在规划英语课堂教学内容时,必须依据高校自身的教学实力及课程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调整,同时紧跟社会对英语教学的新要求,探索教学方法的创新。高校需立足于现实,优化英语课程设置,将传统英语教学与学生通识教育有机结合。例如,大学生在入学的最初两年,应全面学习英语基础,通过两年的系统训练,学生对英语交际及学习技巧有了基本了解,随后阶段则转向专业英语知识的学习。以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为例,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特别强化其口语技能,并将国际贸易、跨境电商的专业知识与英语教学紧密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在英语应用方面的综合素质。
为了有效促进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校英语教学创新,要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教育素质。随着我国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化,高校英语教师应以何种身份开展教学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关注。高校英语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英语基础内容、完成专业课程知识的讲解,还要将行业前沿的技术和知识传递给学生。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面英语教师既是教学者也是学习者。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思想,利用信息网络平台,主动搜集相关行业知识,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而高校也应该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积极地开展教师培训和院校之间、院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活动,引导教师主动提升教学水平。
同时,高校也可以从企业里选拔一些专业性强的业界精英担任英语专职教师,让学校和企业共享人才资源,最大程度地实现产业和教学的高效融合,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为了有效促进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校英语教学创新,要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及课程内容。在遵循产教融合的原则下,大学英语教师需对教学手段和课程设置进行细致优化。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导作用,同时结合时代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定制化的专业指导。在辅导过程中,教师可探索新的辅导模式,运用情境教学等创新方法,为学生打造实用的英语应用环境,从而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践。此外,在课堂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师需不断更新教学资源,引入行业的最新资讯,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同步,以适应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需求。同时,大学英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两个策略来丰富教学内容,为了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大学教师应在英语课程中穿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增强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使他们能在国际交流中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和价值观。此外,教师应与学生实习的企业及历届毕业生保持沟通,了解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并据此在教学中补充相应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以精准地提升学生的职场竞争力。
为了有效促进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校英语教学创新,要持续改革英语教学的策略,增强处理具体问题的技能。当前,高校英语人才的培养定位已经从单纯的应用型外语人才过渡到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外语人才。如果高校继续采用陈旧的英语教学策略,将无法适应新时代对综合性人才培养的新需求。特别是在产业融合的新视角下,高校英语教师迫切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运用模块化的教学理念来彰显英语教学的实际应用价值,例如,把技术模块融入英语教学之中,积极打造“技术融入、合作育人、学以致用”的教学新模式,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增强他们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行业难题的本领,推动如国际贸易、英语翻译、英语教育等行业的信息化转型与升级。观察当前的英语教育改革趋势,不难发现学科分类日益细化,预示着模块化英语教学模式在未来将迎来更广泛的应用。
在产教融合的大环境下,高等院校英语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产教深度融合的形势下,高校在英语教学革新中应当针对课程安排与教学内容等环节不断创新发展,同时依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不断在英语教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热情和技巧培养等,提高他们的英语素养及实际应用技能,从而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今后的工作中能够运用英语处理具体问题,进而不断提升高校在英语人才培养方面的质量与效能。
基金项目:抚州市社科23SK52,江西省“十四五”社科基金23ZXDQ49。
作者:黄思雨,赣东学院,讲师,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