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万寿宫:现代中国进程中文化遗产保护与过去的再现

发布时间:2024-12-31 15:17:1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汀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摘要:现代性不仅带来了时间的加速和空间缩短且在这个过程中,它重塑了我们对历史连续性的认知。这种压缩效应削弱了我们对历史深度的感知,影响我们对自身与周围世界联系的理解,阻碍着我们建立起地方感。现代中国进程中的南昌万寿宫面临着保护与发展双重挑战。一方面,随着现代城市化的推进,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被现代化改造的压力,将导致传统文化的流失。另一方面,万寿宫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如何合理地保护铁柱万寿宫遗址并合理利用街区,对于传承和发展赣鄱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南昌万寿宫在现代中国进程中如何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过去的再现。

引言

铁柱万寿宫又名南昌万寿宫,铁柱万寿宫以许真君铁柱锁蛟、治理水患而闻名于世。南昌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以铁柱万寿宫为核心,街区的开放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和体验传统文化的公共场所,吸引着全国大量游客,成为推动江西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它的成功转型展示了现代中国进程中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方面的进步,同时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因此,现代中国进程中的南昌万寿宫不仅是对过去的再现,也是现代社会文化多样性和活力的体现。南昌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成为了一个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特殊文化空间。

一、 现代中国进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

遗产的出现是全球社会发展秩序与格局的产物。遗产保护概念的提出,着眼的不仅是对具体文化形态的保护,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秩序的自省与调试。自1970年以来,遗产的概念已扩展至包括特定地点的遗产、自然和文化,形式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年)。这些公约反映了一种概念上的转变,即遗产类别取代了财产类别,并将重点从单一文物转移到整体环境,包括自然和人造环境。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演变和中华儿女的智慧结晶,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具有厚重的历史价值。Kevin Walsh在其经典著作《The Representation ofthe Past: Museums and Heritage inthe Postmodern World》中,系统地探讨了“heritagization”的概念与过程。其理论强调遗产并非一个静态的、固有的存在,而是一个动态的、被赋予意义的社会过程。遗产是不断被创造和重塑的产物,而不是简单地“从过去继承下来”的事物。某一地方、物品或习俗成为遗产,是社会通过特定的评估、分类和话语建构过程决定的,而非其自然状态的延续。这表明遗产价值是人为赋予的(Walsh,1992:8)

中国在2005年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准则、总体目标及关键措施,开启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征程。在遵循国际遗产保护法规和建筑规则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及《布拉尔宪章》等国际规范,中国制定了《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该准则于2000年首次公布施行,并在2015年进行了修订,体现了其明显的进步与变革,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提供了方向。在保护实践中,该准则突出了建筑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及可持续性,明确了保护流程,提出了包括原址保护、最小干预、周期性维护、使用适宜技术、维护文物环境等保护原则,这些原则已广泛应用于中国遗产保护实践中。同时,中国修订了《中国遗产遗址保护原则》,加强了中国特色的保护手段,并对遗址保护中如替代、重建、真实性、建筑彩绘方法等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详尽阐述。

二、南昌万寿宫的保护过去

“遗产”这个词,它不仅连接着过去,同样也定义着当下与未来之间的联系。人们通常将遗产视作正面的概念,并且经常作为“品牌”促进经济利益。哈里森教授指出,随着遗产种类日益增多,遗产的定义也在不断演变。对于各类遗产的确认、维护、管理以及展示,已经催生出一个庞大的“遗产产业”。我们不仅需要理解遗产作为过去遗留下来的物品和传统的本质,还应关注在“晚现代”阶段它如何被重新定义、操作和理解,这也提示我们要用批判性思维来观察和解读遗产。

在现代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南昌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它的历史文化是祖先智慧沉淀的瑰宝,同样也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所在。万寿宫,作为赣鄱文化的代表,备受瞩目。铁柱万寿宫始建于西晋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朝代更迭的过程中多次重建与修复,见证了南昌的历史变迁。铁柱万寿宫因其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南昌老城区章江码头的广润门内,成为商贸文化的中心之一。在明清时期,这里曾是江南三大商贸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商贾聚集,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区。此外,铁柱万寿宫也是江西会馆的发源地,成为江西游子寄托乡愁的精神载体,并且是赣商文化的重要体现。修复性重建铁柱万寿宫,既是恢复南昌旧城历史地标的需要,也利于塑造城市记忆,强化地方感和文化认同的需要,使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南昌乃至江西的文化瑰宝。2001年,南昌市西湖区对于万寿宫老街区面临的历史风貌受损、建筑使用不当、交通能力和功能退化等问题,提出了保护万寿宫街区的申请,并得到立项批准。2003年开始了万寿宫街区的保护工程。Kevin Walsh在其研究中强调了遗产的动态性和社会性。他认为,遗产是一个不断被创造和重塑的过程,而不是静态的过去。结合Walsh的观点,铁柱万寿宫的考古发掘不仅是揭示历史的过程,也是当代社会对过去进行重新审视和赋予新意义的过程。

自2013年起,万寿宫片区开始了拆迁工程,2015年启动了对铁柱万寿宫的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工作需要遵循严格的科学方法和程序,2015年4月,负责万寿宫复原建设计方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向南昌市政公用投资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提请了《关于南昌万寿宫建筑遗址发掘的申请函》,南昌市政公用投资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建设项目部于2015年4月14日向南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提请了《关于恳请尽快介入市二十一中(原铁柱万寿宫所在地)场地开挖的请示》,南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出版局于2015年4月20日向省文化厅提请了《关于申请对市二十一中(原铁柱万寿宫所在地)地下文物情况进行调查勘探的请示》(洪文物字[2015]24号),江西省文化厅文物局批复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该项工作。以确保遗迹和遗物的原始状态尽可能得到保护,并且相关信息能够准确记录和解释。南昌市政府注入了超过20亿元资金,经历了六年多的建设,将曾经是城市低洼地带和棚户区的破旧住宅区,转变为既具城市标志又有客厅功能的历史文化街区。在铁柱万寿宫的原址上,匠心打造了“赣鄱文化第一街”——南昌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该项目保存赣派民居的特色建筑风格,全方位展现商业、移民和市民文化。遵循“修旧如旧、建新如古”的原则,街区在2021年2月5日正式向公众开放。它不仅恢复了铁柱万寿宫的历史风貌,还重现了三街五巷的古老传说以及赣派民居的风情。

铁柱万寿宫的遗址挖掘以及如何对万寿宫遗址进行有效保护与利用具有借鉴意义。考古发掘作为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对于历史文化遗址遗产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地下遗址的挖掘,可以获取丰富的历史信息,为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提供实物证据。铁柱万寿宫遗址的挖掘为后续修复性重建铁柱万寿宫提供了真实的历史依据。

中国在进行城市开发和建设时,注重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如对古城墙,古建筑群的修复和保护。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是南昌市城市发展规划的项目之一,在进行街区规划时注重保护街区肌理的保护。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修复工作与城市更新相结合,尊重和保护历史风貌,保护历史建筑,同时提升居住环境。遗址复建可以是为了改善建筑群的完整性,对建筑群中少量缺失的建筑进行重建,这可以看作是对一个更大范围的保护对象局部缺失部分的修补。此外,遗址复建也有助于提升公众对历史的理解和感知,通过重建连接过去与现在。铁柱万寿宫在原址上进行修复性重建,并对传统街区肌理进行保护,使后人理解南昌的地方感具有重要意义。万寿宫建筑不仅体现了南昌城市的历史发展,还体现了赣派建筑美学与中国古代建筑美学。万寿宫建筑反映了江西的社史以及赣商不畏艰难,勇闯天下,互帮互助的人文精神。

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项目依照国内外遗产保护法规及建筑规范,实施了具有修复性的重建工作。在这一过程中,项目既严格遵循了国际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又融入了中国特色的保护策略,为中国建筑遗产的保护工作贡献了宝贵的经验与参考。依托相关国际法规与中国建筑规范,铁柱万寿宫得以修复性重建。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与建设坚守“三不变”原则——街区肌理与建筑格局维持原貌、江西民居特色保持不变、街区景观元素氛围不变‘三不变’原则。这样的规划不仅体现了对历史真实性的重视,还考虑到了现代功能的需求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设单位修旧如旧、建新如故,完整保存包括空间特征、建筑风格、基本布局等在内的万寿宫老街区风貌;对有价值的木构民居建筑完整恢复原有的结构、空间、造型与装饰特征;同时,对铁柱万寿宫、南昌古城门遗址等具有文化标志意义的历史建筑进行原址复原。

三、南昌万寿宫的过去再现

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城市历史文化展现与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城市居民认知历史文化,构建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与窗口。万寿宫作为赣鄱历史文化之一,其地方历史的再现,也是现代社会文化多样性和城市活力的展现。过去的再现可进一步表明地方身份,体现地方感,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建筑、文献记录以及公共空间的设计来体现并强调地方特色。

地方感是基于人们对地方体验的主观理解,它涵盖了地方的独特特质与个性,以及人们对地方的依恋和认同。段义孚在其著作《空间与地方经验的视角》中强调,地方感是人们对特定地方的深刻感知 和情感依恋,这种感知和依恋是通过长时间的居住、互动和体验形成的。地方感不仅包括物理环境,还包括文化、历史和社会关系等维度。地方是具体的、有意义的,承载了人们的情感、记忆和认同。地方与空间是相互作用的

全球化对建筑的冲击,表现为世界范围内建筑风格出现同质化。不同的地域建筑应该体现地方感。因此,不同地域建筑应该体现不同的地方感,以保持其独特性和个性。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因铁柱万寿宫而得名,铁柱万寿宫建筑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存在,更是文化和情感的载体,其历史文化内涵和建筑特色共同塑造了南昌的地方感。南昌万寿宫的修复性重建不仅是对一座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现,更是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对历史文化遗产意义的重新理解。万寿宫的修复体现了中国近年来加强文化自信、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针。

3.1 南昌万寿宫修复性重建:历史空间的再现

万寿宫是赣鄱文化的重要载体,自西晋时期建立以来,一直扮演着宗教崇拜、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的多重角色。自2000年后,随着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兴起,注重“让文物活起来”,强调文化遗产的动态展示与功能性利用。江西地方政府和学界重新认识到万寿宫的重要价值,并通过政策推动和民间倡导,将万寿宫街区规划和铁柱万寿宫列为重点修复对象。南昌市政府于2013年启动了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修复工程,2021年以复建后的形式重新向公众开放。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历史真实性、文化再现与商业利益的关系,使万寿宫重新成为文化遗产和现代消费的核心节点。万寿宫在修复过程中不仅关注历史原貌的再现,还融入商业、旅游等现代功能,将历史建筑与现代消费需求结合,成为历史“活化”的典范。

3.2 南昌万寿宫建筑技艺再现:工艺空间的记忆

南昌万寿宫不仅是地方信仰与商业活动的中心,更承载了区域文化的独特历史记忆。在万寿宫的修复过程中,建筑技艺的再现成为“过去的再现”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对传统工艺的还原和现代技术的结合,铁柱万寿宫的重建展示了文化遗产保护在“物质”与“非物质”维度的多重实践,也是对国内外遗产保护领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建筑技艺的再现与“真实性”存在着辩证的关系,在国际遗产保护领域,《威尼斯宪章》(1964)和《奈良真实性文件》(1994)提出,真实性”是遗产保护的核心原则。但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真实性”更多体现在再现传统工艺与文化内涵,而非对原物的完整保留。这是因为中国的传统建筑材料以木材为主,木质结构容易受到自然因素(如风雨、虫害、地震等)的影响,难以长期保存。因此,对建筑的维修、翻新甚至重建成为普遍现象。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法自然”,将建筑被视为一个动态的存在,其生命周期包括建造、使用、损毁和重建。这种循环观念使得“修旧如旧”或完全重建建筑被认为是保持传统活态传承的一部分。木结构是万寿宫建筑的主要形式,万寿宫修复性重建过程中,采用了传统的榫卯工艺(mortise-and-tenon),这是一种无须钉子的建筑技术,通过精确的木材切割与组装,形成稳定的承重结构。由于传统榫卯工艺在现代已部分失传,修复团队邀请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施工,结合古籍文献和遗留建筑材料,精准还原关键工序。这一技艺强调人与材料的直接互动,体现了中国传统工匠的精湛手艺和自然哲学思想。南昌铁柱万寿宫建筑技艺的再现,延续了传统工艺的脉络,还注重其现代社会价值,使其成为当代社会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结语:

南昌万寿宫的保护与发展在现代中国进程中展现了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活力。通过修复性重建和保护工作,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恢复了历史风貌,也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体验传统文化的平台,成为城市发展的宝贵资产。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国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深刻认识和重视,彰显了文化遗产在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中的多重价值。随着对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和文化自信的增强,南昌万寿宫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桥梁,继续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发挥关键作用。

闵绮江服装学院;涂少荣江西服装学院。本文是2019年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的阶段性成果(GJJ191082);2021年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GJJ212412)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