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对学历要求的不断提升,学历焦虑成为当代青年迷茫和不安的重要来源之一。这一现象的形成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竞争加剧。在高等教育普及率大幅提升的同时,青年进入职场竞争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许多毕业生不得不面对就业市场的“学历内卷”。在这种情况下,青年往往认为只有拥有更高的学历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和竞争优势。二是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中,父母通常对孩子的学历和工作表现出极大的关注。许多父母将孩子的学历视为家庭荣誉的象征,并常常把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孩子的教育上,这种文化背景使得他们从小便承受着沉重的学历压力。三是同辈压力成为青年学历焦虑加剧的无形推手。青年因身处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既面临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就业压力,也要承受来自同辈群体的压力。四是职场对学历的过度依赖。虽然当今社会已经认识到技能和实践经验的重要性,但许多职业仍然过于看重学历。一些岗位即使不需要高学历,但企业依然要求应聘者拥有本科甚至硕士以上的学历,这一现象进一步加剧了青年对学历的焦虑感。
学历焦虑直接影响到青年的心理健康,特别是那些在求学过程中未能满足自己或家庭期望的青年,他们因长期处于学历焦虑中,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使一些青年在进入职场后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进而影响到其工作表现和职业发展。而终身教育,作为一种的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我们提供了破解学历焦虑的钥匙。它所强调的是持续学习和个人能力的提升,帮助人们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找准自身定位、达成现实与期待之间的和解。通过终身教育可以有效纾解当代青年的学历焦虑,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的双赢。
一方面,通过终身教育来纾解学历焦虑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一是体现在知识更新的迫切性。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知识更新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许多过去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可能在短短几年内就被新技术和新方法所取代。例如,在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等领域,青年如果没有持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很容易被迅速变化的技术所淘汰。而终身教育可以帮助青年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根据自身需求不断提升技能水平和知识储备,避免被社会淘汰。二是体现在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的结合。终身教育的另一个优势是它能够帮助青年根据自身兴趣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而不仅是为了“获得学历”而学习。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青年人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也能帮助他们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职业规划,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另一方面,通过终身教育来纾解学历焦虑具有极大的可行性。一是政策支持的力度增强。国家已经认识到终身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其发展,政策的支持为终身教育的推广提供了保障。二是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线教育平台和数字化学习资源日益丰富,学习的门槛大大降低。青年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得各类在线课程,不论是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还是兴趣爱好,都能找到相应的学习资源。三是企业和社会的积极参与。许多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员工的终身教育和技能培训对提升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和教育机构也加入到了终身教育的推广中,为广大青年提供了各种形式的教育机会。
从具体的实现方案来看,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其一,政府在政策层面上要持续发力推动。政府在推广终身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首先,政府可以出台更为细化的政策,鼓励青年参与终身学习。例如,可以通过财政补贴、学费减免等手段,减轻青年参与教育的经济负担。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提供更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平台,促进青年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适合的学习路径。
其二,教育机构要努力促进创新与改革。高校和职业教育机构应当进一步打破传统的学历教育框架,开发更多适应终身学习的课程。例如,提供与市场需求对接的实用性课程,开设灵活的在线课程和夜校,满足不同青年的需求。此外,教育机构还应与企业合作,推出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帮助青年获得更符合职业发展的技能和知识。同时,为了促进青年的全面发展,还应增设健康、情绪管理、思维训练、人际关系处理、事业规划以及财富管理等方面的课程,为他们的综合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其三,企业要积极参与和支持。企业应积极参与终身教育的推广,通过提供培训课程、员工学习平台等方式,帮助员工提升职业技能。这一途径不仅能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也能帮助员工个人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其四,个人要激励自身主动学习。青年群体应意识到终身教育的必要性,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不仅仅依赖学历提升,更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积累。通过在线平台、书籍阅读、社交学习等多种途径,不断提升自我能力。
终身教育不仅是解决当代青年学历焦虑的有效途径,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政策支持、教育创新、企业参与和个人努力,终身教育有望成为青年群体减轻学历焦虑、提升自我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终身教育,青年可以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实现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进步。
(秦梦 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宋玉茹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