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在网络数字文化兴起与崛起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中,符号化膨胀、圈层文化区隔以及“泛娱乐化”现象加剧,是青年文化交往不利的风险点。要充分运用数字技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国传统节日弘扬传承、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入手,消除青年文化交往风险点发展外溢效应,发展面向青年的文化产业,使青年不断关注文化传承、感受文化魅力、汲取文化滋养,积极引导青年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利用符号化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青年文化交往语言符号化,是新时代青年文化交往的特征与趋势。通过合理方式将语言符号化进行引导,向青年提供表达想法与意见的新方向。通过充分挖掘语言符号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同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注入新动力。例如青年在文化交流中经常使用简易图标代表自己想法或行为,如使用衣服图标代表穿衣,使用饭碗图标代表吃饭等,因此可以在青年的图标交流习惯中,进行适当的延伸,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融入青年的日常生活中。比如“汉”字+衣服图标,代表参加汉服活动等,并通过互联网渠道将新图标设计免费提供给青年,丰富青年日常交流内容。在语言符号化的基础上,有效对接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让青年逐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浓厚兴趣,从一开始的被动式“跟风”,逐步发展到主动式了解,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人之处,参与到新语言符号创作中,将青年顺利转化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者与挖掘者,引导更多青年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化的创造者,以此达到古今文化碰撞与古今思想融合的效果,潜移默化中提高青年的文化自信,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青年文化的影响效果。同时也可以与地区旅游单位进行合作,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旅游行业开发建设的组合模式,让青年在享受地方旅游特色的基础上,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渊源,配合山河风景,让青年正确认识中国历史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改变青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坚定青年文化自信。
——利用传统节日引导青年破除圈层文化壁垒。圈层文化逐渐成为青年文化交往的新场域。破除圈层文化壁垒,可以借助中国传统节日,合理引导青年回归传统节日,打破圈层封闭化,以“破圈”的方式扩大青年的交互频率与交融力度,形成多元交叉的青年文化群落。在一些重要传统节日,可以通过互联网举办相应的网络活动,引导青年参与其中,用青年的文化群落内容表达真实想法,叙述对传统节日的真挚情感,让青年文化群落形成相互认同,合理扩大青年文化的影响力。比如端午节,可以设置“欢庆端午”主题,邀请不同青年文化群落进行主题创作,结合抖音短视频平台、微博平台等多媒体平台,向社会公众提供由青年对传统文化节日的思考内容,由此展示青年文化群落的文化内核。比如国风文化群落可以通过绘制彩妆、制作衣服、编排舞蹈等方式,用舞蹈方式展示端午庆典。以传统节日为桥梁,可以让各个青年文化群落通过舞台空间展示各自的魅力,相互欣赏与借鉴,打破青年文化群落之间的固有印象,以包容的态度接受其他青年文化群落的意见,形成圈层融合的发展模式。同时,引导青年认识到青年文化对于自我、他人、社会的积极影响,以正确态度对待不同形式的青年文化,包容、肯定青年文化群落的文化氛围,引导青年主动表现自我,展示文化群落的特色。合理引导青年各个圈层通过相互交流的方式,实现圈层的“破窗”,让更多青年发现圈层之外的文化内容,感受不一样的文化风采,逐步引导青年建设文化大圈层,吸纳更多文化小圈层的内容,打造青年一代人的独有文化记忆,以此塑造青年的文化自信。
——利用红色文化消除青年“泛娱乐化”文化异象。“泛娱乐化”是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娱乐的功能被无限放大,在社会中形成娱乐至上、大众狂欢的文化异象。针对青年文化的娱乐沉溺化问题,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利用红色文化引导青年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树立青年的文化自信,为青年提供健康成长的良好条件。可以根据地区红色文化基础,合理应用数字化技术,提供线上浏览条件,引导青年参与线下交流活动。比如通过VR技术,打造线上虚拟空间,让青年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随时随地浏览红色文化。同时,建设线上交流平台,鼓励青年讲述家中长辈的历史,打造线上红色文化环境。在一些重要节日,例如建军节,可以在线下渠道设置交流活动,利用线上交流平台进行“引流”,让更多青年参与交流活动当中。让青年追寻红色记忆、感受红色力量,深刻体悟革命先辈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初心使命付出的巨大牺牲,使红色基因成为青年文化的鲜亮底色,形成新青年文化群落的效果。通过红色文化,科学引导青年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身边的人,合理对待事物,为培育青年文化传承创新打造闭环逻辑。同时也可以举办红色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让红色文化真正融入青年的思想认知中,成为引领青年成长成才的营养剂,在红色文化认知认同过程中逐步提高青年的文化自信,塑造新时代的青年文化风尚。
(作者:张荣富,南昌工程学院发展规划处副处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课题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23年度项目(SZZX23046、MKS23103)阶段性成果,江西省社会科学“十四五”(2022年)基金项目(22KS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