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开展调查研究的方法论

发布时间:2025-01-06 16:17:5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汀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干事创业的基本功,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2012年2月4日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制定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第一项就是对“要改进调查研究”作出重点要求,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灰天鹅”“黑犀牛”事件频发,党迫切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找到破解治理难题的办法和路径。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坚持实事求是、秉承人民至上、突出问题导向。

(一)调查研究的本真之道:坚持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深入实际、了解实际。要了解实际,就要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只有以实事求是为基石,调查研究才能成为科学决策的本真之道和治国理政的重要法宝。

首先,解放思想,破旧立新,勇开新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没有现成的方案可以遵循,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也没有现成的答案,要走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必须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摒弃常规思维、墨守成规,打破头脑中旧的条条框框,实现思想上的新飞跃。

其次,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精准识势。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要摒弃实践中常见的形式主义、“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走过场式调研,带着实际问题深入调研,讲真话、办实事,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应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最后,一切从实际出发,直面难题,解决实际问题。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的错误倾向,全党同志要经常、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努力把真实情况掌握得更多一些、把客观规律认识得更透一些。

(二)调查研究的价值追求:秉承人民至上

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问题。以人民需求为中心,将群众关切融入决策全过程,这是新时代调查研究的价值准则。调查研究是一个为民办事的过程,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要随时随地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坚持走群众路线。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

首先,开展调查研究要坚持从群众中来。从群众中来,就是要秉持谦逊务实的态度,深入基层一线,与群众充分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体察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应全面倾听群众的意见表达,无论是顺耳的称赞还是逆耳的批评,都要予以重视。

其次,调查研究也要到群众中去。坚持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工作成效以人民群众为最高评判标准,政策导向以民生改善为中心、与人民福祉相对接,对于群众关切程度最高、亟待解决、深感忧虑以及抱怨最多的关键问题,务必持续跟进,察实情、获真知、收实效,再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融入到政策的制定与完善中,为后续决策与工作推进奠定群众基础。

最后,调查研究要问计于民,从群众中汲取改革智慧。要自觉拜人民为师,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人民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打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局面。认真倾听人民诉求,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切实做到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调研成果能够真正服务于群众。

(三)调查研究的破题之钥:突出问题导向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要聚焦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以“问题导向”引领“调研方向”,以问题导向助力破解发展难题。

调查研究分为“调查”和“研究”两个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首先,通过“调查”发现问题。“调查”不仅是了解现状的手段,更是发现深层次问题的关键途径。纸上谈兵,不做实际调查只会产生浮于表面的认识,通过深入调研,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痛点和矛盾,才能对症下药。

其次,通过“研究”分析问题,透过问题表象看到本质,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总结调研经验,掌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立足实践得出符合规律的科学结论。

最后,通过调查研究解决问题,调查研究是解决问题的必经之路和不二法门,闭门造车、纸上谈兵、自以为是,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社会生活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系统,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各个领域都有诸多问题,要专攻“疑难杂症”,到情况复杂的地方“把脉问诊”,优先“医治”涉及人民切身利益的“病症”,雷厉风行“施好药”,确保“药到病除”。

(作者:汪艺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杨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