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厚植家国情怀的逻辑理路、精髓要义及涵养路径

发布时间:2025-01-07 08:59:4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汀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摘要: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尤其重视厚植家国情怀。新时代厚植家国情怀既是传承家国文化优良传统的客观需要,也是应对家国认同挑战的必然要求和涵养时代新人的题中之义。家国情怀内涵丰富,新时代家国情怀被赋予新的时代价值,其精髓要义包含:志存高远、奋发有为的价值追求;家庭幸福、国家富强的人生理想;胸怀天下、世界大同的博大情怀。新时代家国情怀的涵养路径为弘扬优秀家风,实现家国情怀的传承发展;优化育人环境,实现家国情怀的创造性转化;创新培育手段,实现家国情怀的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家国情怀;家国认同

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要厚植家国情怀,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近年来,“家国”一词在各大主流媒体中“霸屏”,如“一点都不能少”、“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此生无悔入华夏”、“强国有我”、“家和万事兴”、“常回家看看”等网络词汇成为弹幕中的高频词,彰显了中华民族基因中浓厚的爱国爱家的情感。家国情怀内含并超越一般意义上的爱国情感,体现着中华民族成员对家园、故土、国家、民族的眷恋爱戴、情感归属、包容胸怀、价值认同和忠诚捍卫,以及对家国使命、家国一体、家国共在的深刻认知、体悟和践行。家国情怀是凝聚和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动力。新时代厚植家国情怀,既有助于赓续优秀文化传承,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新时代厚植家国情怀的逻辑理路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优良道德,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道德支撑。新时代背景下厚植家国情怀是历史和现实逻辑共同催生的结果。它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对家国认同挑战、涵养青年的使命担当具有重要的意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得以发挥作用。

(一)历史的馈赠:传承家国天下的精神基因

马克思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思想精华,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从“天下之本在于家,家之本在于身”的深沉情感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从“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赤诚报国之心到“爱国而忘其家”的拳拳爱国之情,从“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誓言到“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信仰之情,家国情怀贯穿于中华文明的发展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核,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这为新时代传承和涵养家国情怀提供了历史养料。家与国的关系是“在结构组成上是一体同构的,在利益关系上是互利共存的,在价值追求上是荣辱与共的关系”家是国的组织细胞,国是家的社会支柱,家庭和睦而社稷稳定。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家国一体”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了“家国同构”的思想精华,彰显了浓郁的“家国情怀”。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涌现出大量的“养父母之身”“恒念物力维艰”的家训家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岳飞精忠报国”经典故事,“国破则家亡,国兴则家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豪情,都彰显了以天下和家园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以及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久经磨难而历久不衰,很大程度与深藏在民族血脉中的家国情怀是分不开的,每当中华民族面临自然灾害、社会动荡、民族危难的紧要关头表现更为强烈,无数华夏儿女救亡图存、舍生忘死,上演着一幕幕爱国主义的故事。历史与现实昭示,家国情怀是维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

(二)现实的驱动:应对家国认同挑战的现实应然

“国之不存,家将焉附”,国家、社会、家庭、个体之间是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国家强盛是家庭和睦、个体幸福的基础和保障;家庭美满、社会和谐是国家发展的动因和目的。在中国人的文化中,“家国一体”是社会共识,这种社会共识是个体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自觉产生的亲切感、认同感。家国情怀就是一种对家国的高度认同。在历史长河中,对于家国的认同早已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打上了浓烈的民族烙印,至今仍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受时代环境的影响,家国认同在当前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一些现实的挑战。随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蔓延,个体将传统的爱国情感抛之脑后,以个人主义取代集体主义,极大程度追求个体的私欲。与此同时,西方敌对势力正有目的地推行“普世价值”,积极寻求各种途径对我国青年进行价值观的渗透,企图腐蚀我国当代青年的价值信仰和精神追求,弱化青年的家国情怀,这亟待加强对青年的家国认同。当前,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大肆宣传对家国的认同只是从地理或历史上认同,割裂“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这一历史性命题,从而否定认同党的领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大肆宣传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否定我国的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否定中华传统文化,从而扰乱人们的认知,降低人们对国家文化、制度的认同。钱穆先生曾指出,“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为此,要加强青年一代的家国认同、厚植家国情怀、抵御不良思潮、廓清思想迷雾、站稳政治立场,为强国梦的实现凝聚青春力量。

(三)时代的呼唤:涵养时代新人的使命担当

家与国是两个不同的层级结构,但都包含作用于其中的“人”这个个体,人既是家庭的一份子,又是国家的基本公民。“人”固有“家”与“国”社会结构的双重性,既具有“家”和“国”统为一体的规定性,还具有由“家”至“国”精神追求的超越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总是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个体在追求个人、家庭与国家理想实现的过程中,其中涉及到要处理好自身与家庭、民族、国家的利益,即正确处理好“大我”与“小我”的关系,蕴含着个体精神世界的升华,而家国情怀是这一关系最生动的表述。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越丰富,人的本质就越全面,个体自然也就全面发展。家国情怀是集个体、家庭、国家为一体的状态,个体只有深刻认识家庭、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才能站在民族、国家发展大势的高度深刻理解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形成家国一体的大局观,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个体全面发展的程度与家国情怀的深度成正比关系。个体家国情怀越浓烈,保家卫国的思想就越深沉,发展动力就越充足。

家国情怀随着岁月的发展内涵更为广泛,责任与担当是家国情怀的精髓,到今天突出体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当代青年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新时代青年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中坚力量,他们人生发展的黄金期与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时期相吻合,这就需要增强时代新人的家国担当,做大国青年。因此,厚植家国情怀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现实呼唤。

二、新时代厚植家国情怀的精髓要义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文化场域下形成的独特社会意识,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但核心价值是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顺应时代发展,重构个体对家、国乃至世界的伦理情怀,在新时代被赋予新元素。

(一)个体之维:志存高远、奋发有为的价值追求

志存高远是家国情怀的精神灯塔,奋发有为是家国情怀的行动写照。在中国传统价值理念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以贯之的主线。历代仁人志士为实现这一价值理念,将个人修养、家庭和睦以及国家治理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品德修养进而治理家庭,最终达到天下太平。这种层层递进的关系,使个体在追求自身价值的同时,将国家的命运为己任,树立远大的志向。

古今多少第一等事业,都是那些早早树立了第一等志向的人做出来的。古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曹操、“精忠报国”的岳飞、“以天下为己任”的文天祥。历史穿梭到近代,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中华儿女“志存高远、奋发有为的价值追求”更为突出。革命战争年代,这种价值追求表现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一时期,无数青年豪情壮志,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如谭嗣同“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方志敏“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刘胡兰“怕死不当共产党”的铮铮誓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青年以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投入到国家建设之中。他们奋斗在实验室、办公室、车间、田场等祖国大地,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无数青年勇于创新、开拓进取,为国家富强努力拼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志存高远、奋发有为则表现为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众多青年以志存高远之姿、奋发有为之势投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勇攀科技高峰等领域,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的家国担当。

(二)社会之维:家庭幸福、国家富强的人生理想

家庭幸福、国家富强是家国情怀的重要内容。家国情怀既蕴含对故土深沉的眷恋,又彰显对家庭幸福与国家富强的崇高理想。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统治是古代治家治国的标榜。由此,“家”与“国”形成了共荣共生的命运共同体。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千百年来,家庭幸福、国家富强的人生理想深深印刻在中国人的基因之中,它不仅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更指引人们的行为实践,成为中华儿女不懈追求的人生信条与动力源泉。近代以来,家与国的关系展现出深刻的变化。在面临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为了实现家庭幸福、国家富强的愿景,家与国的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密程度。家庭成为民族抗争的重要基石,无数家庭成员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亡紧密相连,表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新中国成立以来,家与国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方面,国家制定政策为家庭幸福提供物质与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家庭也为国家强盛贡献力量。人们对家与国关系的理解更为深刻,这极大地强化了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进而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三)天下之维:胸怀天下、世界大同的崇高情怀

胸怀天下、世界大同是家国情怀的最高境界。浸润于家国情怀文化土壤的中华民族,展现出一种双重维度的情感与认知格局。一方面,内含对家与国深厚的情感依恋与责任担当,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源泉;另一方面,外化为一种超越地域和民族界限的全球视野,展现出普世关怀的广阔胸襟。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始终秉持着胸怀天下、追求世界大同的崇高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达则兼善天下”等理念,都昭示了关注人类福祉的道德气度与格局。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胸怀。“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持着胸怀天下的情怀,以博大胸襟和世界眼光时刻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毛泽东同志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到邓小平同志强调“到下世纪中叶……我们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再到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等,中国始终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互利共赢。这些理念为我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历史实践证明,坚持兼济天下、世界大同的理念,不仅促进自身的繁荣发展,增强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提升民族的凝聚力,而且也有助于推动世界的繁荣与进步。

三、新时代家国情怀的涵养路径

家国情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中国人精神世界最稳定的文化心理密码,经留百年传承至今,依然激励中华儿女不屈不挠、奋勇向前。因此,要实现新时代家国情怀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对家国之情由“自发”上升到“自觉”,从而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之基。

(一)弘扬优秀家风,实现家国情怀的传承发展

家庭是个人幸福的港湾、社会的细胞、国家的根基,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就在于优良家风的形成。因此,涵养家国情怀首先要重视家风文化建设。一是弘扬家国一体。“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没有高度的文化认同,就没有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没有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因此,要强化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中华民族素来崇尚家国同构,坚持“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将“家”和“国”这两个维度密切结合起来,把“家事”上升为“国事”,深刻表述了家庭伦理和爱国情怀的一体性。新时代青年要秉持家国同构思想,“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

二是传承优良家风。“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因此,厚植家国情怀要传承优良家风。家风是家族或家庭在世代繁过程中积累的相对稳定的文化和道德氛围,是家庭伦理与道德的集中体现。家风中蕴含自省自律的修身文化、勤俭自强的治家文化、与人为善的交往文化,在“家国情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家风文化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在中华民族几千多年的文明史中,素来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流传千古的家风典故比比皆是,如孟母三迁、曾子杀猪、岳母刺字、祖昌教孙、画荻教子等。这些家风典故历经岁月洗礼而不褪色,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传承优良家风的不懈努力,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是挖掘家训资源。家风的传承往往与家训家规相结合。自古以来,我国主张家训家教,并以此训诫后人。《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告诫后人要崇德向善、修身养性。《章氏家训》“传家两字,曰耕与读;兴家两字,曰俭与勤”训诫子孙要勤俭持家、耕读传家。《朱子治家格言》“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启示后人要忠孝廉悌、爱国敬业。这些美德至今闪烁着耀眼的光辉,我们要加强对这些优良家风家训的系统整理。通过政府支持、学术研究、社会动员等途径,推进优秀家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家国情怀提供丰富滋养。

(二)优化育人环境,实现家国情怀的创造性转化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中华文明久经磨难仍绵延不绝,就是因为家国情怀根植于民族文化的血脉深处。而面对时代的发展,厚植家国情怀的手段必须与时俱进,实现记过情怀育人的现代转化。

一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风新风尚。建设优良家风,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定了国家、社会、公民的培育目标,其中就涉及到个体“爱国”这一目标,将这一目标要求融入到家庭教育中,形成与新时代相符合的新家风文化,弘扬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家风好坏影响社会风气的好坏。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也利于和谐社会风气的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弘扬优良家风中的“家国情怀”,引导家庭成员认同“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从家庭责任担当上升到家国责任担当。

另一方面,传承红色文化的爱国基因。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刻印着爱国主义是主旋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在百年党史历程中书写了爱国主义的恢宏篇章,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建党精神。百年党史中,涌现出了大量的为了民族、国家的发展奉献青春甚至生命的爱国人物,如“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以身殉志,不亦伟乎”的人民英雄方志敏、抗美援朝英雄邱少云、人民公仆焦裕禄、扶贫楷模黄文秀……无数先锋楷模用行动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风范与爱国情感。新时代青年要传承好红色基因,砥砺使命担当,努力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到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奋斗中。

(三)创新培育手段,实现家国情怀的创新性发展

“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厚植家国情怀是一项长远而系统的工程,离不开全社会协同合力,从而强化公民的价值认同。家国情怀教育既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课”,学校教育的“主干课”,也是社会教育的“必修课”。

全方位把握家国情怀教育。纵观古今,任何一种情怀的培养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要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全面把握家国情怀教育的主导权,建立家国情怀教育的培育机制、评估机制、监督机制等,确保家国情怀涵养见行见效。发挥道德模范引领作用。“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道德模范具有引领力感召力,以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核心价值观。要善于树立道德模范、挖掘先进事迹、弘扬崇高精神,使榜样蕴含的爱家、爱国精神进入千家万户,推动家国情怀落地生根。

创新家国情怀的载体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富有价值内涵的民俗文化活动,引导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进家国情怀。”因此,要创新家国情怀的呈现方式与传播载体。一是以新科技赋能家国情怀呈现方式。利用如VR、AR、全息投影等手段打破时空界限,让诗词歌赋“演起来”。以高清影像、短视频、直播等形式突破地域界限,让历史遗迹“火起来”。通过三维扫描与建模、人工智能修复等数字化手段对文物进行智能化的保护与展示,让文化宝物“活起来”。二是充分发挥媒体传播作用。充分利用广播、报纸、宣传栏、微博超话、微信公众号、抖音、学习强国等媒体宣传优良家风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家国情怀。三是拓展爱国爱家实践形式。组织“家国情怀”主题的庆祝活动、创作爱国爱家的文艺作品、开发爱国元素的文创产品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化民众对爱国爱家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澄明学生思想认知的困惑。面对思想文化的日益交融,学生对于家国情怀的情感认同与理性认知不可避免的产生思想困惑。这些困惑来自于“大我与小我”、“家庭利益与国家利益”、“家国情怀的民族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性”等现实问题。“在思维方式上,我们应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新的整体社会历史环境中,研究其在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的对策。”对此,教育者要主动出击,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和深厚扎实的学术为学生廓清认识误区,更要通过情感共鸣、理性启发和实践引导等理直气壮地进行正确价值引领。如“当家庭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如何抉择?”家国情怀强调爱国与爱家相统一,肯定爱家是人的本能。但二者发生冲突时,主张“先国后家、为国而家”,这也是家国情怀本质要求,引导青年将人生价值实现融入到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奋斗中。

作者:漆芸;南昌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基金:本文系2023年省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青年厚植家国情怀的实践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3KS49D)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