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5日,17:00,CCTV-17频道,《乡理乡亲》栏目深度报道《巴珠的微笑》。这不仅是一场关于修复容貌、重塑发音的手术记录,更是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组团式帮扶成果的一次呈现和仁济精神的彰显。
在遥远而神秘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竹庆镇,有一位名叫巴珠的22岁少年,他的故事如同高原上的格桑花,虽历经风雨,却依然坚韧绽放。
巴珠,一位被唇腭裂困扰的青年,他的世界里,每一次开口都是挑战,每一次微笑都藏着不为人知的勇气。发音的障碍与容貌的不同,没有让他低头,反而铸就了他一颗更加乐观向上的心。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频道的热门栏目《乡理乡亲》,将镜头对准了这位不凡的少年,以及他背后默默支持的家人们。这不仅仅是一次探访,更是一场温暖人心的医疗奇迹见证之旅。
请缨“出战” 重踏故乡热土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2024年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精心选派7名不同专业的“传帮带”工程对口支援脱贫地区专家团队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口腔科博士邓丽嘉主动请缨成为其中一员,在帮扶机构名单上看到“甘孜州炉霍县人民医院”时,深埋心中多年的故土情结瞬间点燃,在甘孜州人民医院工作多年的经历让邓丽嘉迅速融入对炉霍县人民医院的帮扶工作中。工作伊始,邓丽嘉便立即着手调研,了解当地医疗资源情况、口腔专业发展现状,制定出详尽的帮扶计划和工作举措。
初心不泯 再续“微笑事业”
在日常诊疗过程中,每当看到当地患者朴实的微笑和真诚地致谢,邓丽嘉总会想起曾经救治过的唇腭裂患者。
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的色达、石渠等海拔较高的县是唇腭裂疾病高发区,目前唇腭裂的病因并不特别明确,按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唇腭裂的形成60%来自遗传,40%是由环境因素造成,目前唇腭裂的发病率是1.6‰,但高海拔地区的发病率远高于流调数据。
当邓丽嘉跟炉霍的同事们聊起唇腭裂高发时,一名妇产科的同事告诉她,不久前恰好有两名唇腭裂新生儿在医院出生。邓丽嘉一边惋惜农牧区群众预防意识不强,一边大脑飞速运转——有什么办法能帮助到他们?
首先是调取病历了解情况,除了唇腭裂,两名婴儿健康状况良好,一个出生不足一个月,一个出生不足三个月,虽然是在炉霍县出生,但都是色达县人,距离炉霍还有145公里。经过初步预判,邓丽嘉认为,最佳治疗方案是唇腭裂序列治疗。
唇腭裂序列治疗是对唇腭裂患者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各个阶段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估和诊断,然后再制定治疗计划和给予相应治疗的一种模式,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周期长、难度大。而治疗的第一步——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即PNAM)治疗,必须在出生三个月前完成,顿时让邓丽嘉感觉救治时间万分紧迫。
师徒合力 展开“天使救援”
对于两名患儿来说,时间就是希望!邓丽嘉立即想到了她母校的老师——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唇腭裂中心正畸组组长袁文钧教授。袁教授是唇腭裂序列治疗方面的权威专家,三年前曾亲自带团队参与由邓丽嘉发起的唇腭裂救助公益行动,并希望邓丽嘉能多多发起这样的公益活动,为更多人带去“微笑的希望”。接到电话后,袁教授当即表示,无论路途再远,一定亲赴指导并参与诊疗。
确定技术支持后,邓丽嘉随即联系唇腭裂筛查志愿者——色达县诺若镇卫生院院长青梅竹马,请他帮忙联系两名患者家属,告知可以接受免费的序列治疗,与此同时,邓丽嘉准备好了所有制作PNAM的材料和其他准备工作。
2024年1月13日,邓丽嘉与袁文钧教授在炉霍县汇合后,马不停蹄地赶往甘孜州色达县,此时,平均海拔4100多米的色达县已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她们赶到色达后立即进入了工作状态。
对她们来说,缺氧和寒冷带来的身体不适和工作条件有限带来的困难都能克服,最难的是语言障碍。
整个操作过程都需要小患者和家长的配合,从取模到制作PNAM,需要患者家长帮助小患者佩戴,每一步都是邓丽嘉讲一遍青梅竹马院长翻译一遍,直到患者家长能正确地操作。
师徒两人密切配合,志愿者全力相助,经过5个小时的不懈努力,大家齐心协力完成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天使救援行动”!邓丽嘉与袁文钧教授两人在寒冬的金马草原为两名不到三个月的唇腭裂患儿实施了首次术前鼻牙槽骨塑形治疗。这是唇腭裂序列治疗中最关键的第一步,填补了高海拔地区和涉藏地区唇腭裂序列治疗的空白。
直到患者离开医院,邓丽嘉才终于松了一口气:“两个唇腭裂小患者虽然很不幸,他们带着先天缺陷出生,但他们也是幸运的,在最佳的时间得到了及时地治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针对高原地区除了此次治疗全免费外,邓丽嘉还将竭尽全力联系公益组织提供资金保障,联系权威专家寻求技术支持,为这两名小患者,甚至更多的唇腭裂患者带去“微笑的希望”。(周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