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的重要平台,更是培养社会主义优秀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因此各个高校要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大思政”理念强调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格局,创新思政教育的方法与手段,拓展思政教育的边界,深挖思政教育的内容,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与效果。因此,基于大思政视域探讨高校实践育人路径,对于指导思政教学实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思政”的基本内涵
“大思政”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其“大”及“思政”两个方面。一方面,“大”是“大思政”的鲜明特色,其以立德树人育人目标为指导,强调思政教育的大格局、大目标、大协同。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的特殊时期,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产业变革逐渐兴起,我国新征程的建设使命、建设目标基本明确,但仍然需要应对各种多发性、复杂性、深层次的矛盾与挑战。高校的思政教育要立足大时代、大背景,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培养学生广阔的国际视野,厚值爱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大思政”背景下,高校要通过思政教育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担大任,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大问题。“大思政”理念的“大”还体现在“大协同”方面,即思政教育的主体不仅包括学校,还包括家庭、政府、社会等多个方面,育人资源、育人场域均是丰富而多元的。另一方面,“大思政”中的“思政”则强调了“大思政”的根本属性。思政,即具有鲜明政治性的思想及以思想性为支撑的政治。“大思政”理念强调思政课的首要特征为思想性,这是“大思政”的本质灵魂。“大思政”视域下的实践育人路径,就是要准确把握思政课程的思想性,以更鲜明的政治立场、更开阔的国际视野、更宏观的全局站位讲好、讲活思政课,用博大精深的理论涵养学生思想、厚植家国情怀,进一步强调思政课政治性的本质特征,引导大学生在胸怀“国之大者”的基础上站稳政治立场,提升自身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并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提升自身的政治执行力。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实践育人的意义
首先,通过实践育人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进行验证,提升思想觉悟、锤炼思想品质,用科学的思想方法解决实践问题;实践活动还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及政治定力,对社会需求、社会问题有更深刻的认知,为后续进入社会、建设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其次,通过实践育人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大思政”视域下高校的实践育人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社区服务、义务活动的机会,使其更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念,培养其自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再次,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育人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比如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统筹能力、管理能力、领导能力;学生还要自主策划活动方案,并协调各合作部门,进一步提高其策划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进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发展其创新思维。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实践育人具体路径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的实践育人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启智润心、因材施教”。首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大思政”视域下,思政课程的内涵、方法、外延均得到了扩展,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具体的教学场景以及不同特点的教学对象选择适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元教学方法的协同组合,将宏大的时代、鲜活的实践、生动的现实转化为丰富的教学素材,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具体而言,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思政课中融入体验式教学法,鼓励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口述历史、拍摄短视频等多种形式了解、践行思想政治理论,强化其价值认同与情感认同;采用讲述式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程以及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并从故事中启发学生思考,深化其对理论问题的认知;还可以采用专题式教学法,以教材内容为主题,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学生的思想疑点、理论难点、社会热点设计研究专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组探究,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及思辩能力的发展。整个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扎实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案例为学生答疑解惑,使其对思政课程内容形成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真正做到知、行、信合一。
其次,建设大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可以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拓展思政教育的外延,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资源及优势条件丰富思政课程内容。实践教学基地可以是当地的社会组织、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各个社区等,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场所直接接触社会;也可以是图书馆、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文化馆等,这些场所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可使其切身感受到国家、民族的发展变化,进一步激发其主动参与思政教育、积极探索思政问题的积极性,强化其社会责任感,提高其理解、应用思政课程知识的能力。实际工作中,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的资源优势,通过教学基地进行教学研究与交流,与其他教师共同分享自己的思政研究成果,这不仅能够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整体素质,还可以促进教师自身学术水平的发展。
再次,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大思政”视域下构建实践育人体系,需要高校整合政府部门、社会力量、学生家庭等多元主体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让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合作、同向发力,形成育人力量的优势互补与协同联动。高校要作为主导不断扩大协同育人主体阵容,整合群类群体组织,将政府、社会、家庭、企事业单位均纳入实践育人群体主体之中。要整合各类育人个体,除校内的党政干部、专家学者、教职人员外,还要将校外的劳动模范、大国工匠、行业精英纳入实践育人主体范围,各个教育主体形成育人合力。要强化各育人主体的责任共担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对于促进社会建设、行业发展、家庭和谐的重要意义,激发其参与热情及奉献精神。要构建协同育人管理制度,明确各育人主体的权责边界,细化教育目标,其中政府层面给予政策支持,发挥宣传动员作用;社会层面则要发挥资源优势,给予思政教育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支持;家庭则可通过构建和谐的情境氛围,配合学校的思政教育。此外,高校内部则要加强各个院系的合作,全面落实“课程思政”的建设,将思政教育与各专业学科教育融合在一起,形成思政元素的全过程、全方位渗透;建设一支“大师资”队伍,即教师队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要凝聚学校内部的教师共同参与实践育人,形成融入式、渗透式的思政教育机制。
此外,积极开展丰富的志愿服务及社会实践活动。“大思政”视域下,丰富的志愿服务及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高校实践育人效果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及社会实践活动,可进一步强化其社会责任感及服务意识。学生可直接参与社会公益事业,通过关心他人、服务社会加深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与理解,真正了解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参与者、推动者需要具备的社会责任意识;并且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创业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实际活动中,高校教师、辅导员、学生会干部、党支部干部等,要协同合作,制定志愿服务及社会实践活动计划,明确活动目标、具体内容及时间安排,再组织学生成立志愿服务团队,按照职责分工及活动流程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还可以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通过创业课程培训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创业知识,通过创意设计比赛鼓励学生发挥专业优势,通过创业项目策划活动使学生将创业知识付诸实践。活动结束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经验交流,分享活动心得,总结活动得失。当然,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及教育规律,积极优化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路径和抓手,真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活动主体。
当前,中国处于“两个一百年”的特殊历史交汇期,无疑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会对国家、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基于“大思政”视域下探究高校实践育人路径,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质量,引导学生亲眼见证汹涌向前的时代洪流,切身体会到波澜壮阔的社会变迁,进而强化其社会责任感、树立民族自豪感,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白淑萍,渭南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