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发展、劳动力结构转型与收入分配格局变迁

发布时间:2025-01-13 15:32:2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汀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数字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重塑经济结构和分配格局。一方面,数字经济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创造了海量就业岗位,拓宽了居民增收渠道。数字要素加速集聚,推动形成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高端服务为特征的新兴产业集群,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分配问题。头部企业借助数据、算法、资本等优势快速做大做强,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发展困境,加剧了企业间收入差距。数字经济对劳动者技能的高要求,加之就业替代效应,可能加剧高低技能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差距。此外,区域间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发展不平衡,也可能加剧区域间收入分配差距。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作为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关键领域,数字经济发展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和共享理念,在做大"蛋糕"的同时更加注重分好"蛋糕"。这就需要深入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劳动力结构转型对收入分配格局的深刻影响,准确把握数字时代收入分配面临的新特点新趋势,探索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有效路径。本文拟从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结构转型的影响、劳动力结构转型对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数字经济发展对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等维度,剖析数字经济发展、劳动力结构转型与收入分配格局变迁的内在逻辑和演进规律,以期为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共同富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结构转型的影响

(一)数字经济催生新兴就业形态,重塑劳动力供给结构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着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结构。一方面,数字平台经济的兴起催生了众包、零工等灵活多样的就业形态,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加自主、灵活的工作方式。据统计,2020年我国平台经济从业人员规模已达8400万人,同比增长7.5%。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对劳动者技能提出了新要求,促使劳动力不断提升数字素养和专业技能,推动劳动力供给结构优化升级。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领域人才需求同比增长29.8%,高技能人才占比达45.7%。可以预见,伴随数字经济发展,灵活化、高技能化将成为劳动力供给结构转型的主流趋势。

(二)数字技术应用提升劳动生产率,优化劳动力需求结构

数字技术在生产领域的深度应用,正在推动劳动力需求结构的优化重塑。一是数字化生产模式的普及,使得传统生产工序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机器逐步替代简单重复性劳动,劳动力需求重心向高技能岗位转移。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控机床拥有量达到245.8万台,数控化率达53.7%。二是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出大量新业态新模式,带动数字技术、研发设计等领域的用工需求快速增长。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就业人数达到6075万人,同比增长8.5%。随着数字经济向纵深发展,高技能、创新型劳动力需求将不断提升,劳动力需求结构将更趋合理优化。

二、劳动力结构转型对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

(一)劳动力供给结构变迁对初次分配的影响

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变迁,正在深刻重塑初次分配格局。一方面,数字经济催生的灵活就业形态,打破了传统的工资决定机制,使得劳动报酬更加市场化、个性化。平台经济从业者的收入往往与其服务频次、用户评价等直接挂钩,收入弹性明显提高。另一方面,高技能劳动力供给的增加,提升了劳动者的议价能力,推动高技能劳动报酬快速增长。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程序员平均年薪达到20.3万元,远高于全国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随着灵活就业和高技能人才成为劳动力供给主体,按要素贡献决定报酬的初次分配方式将更加普遍,收入分配的市场化程度将进一步提升。

(二)劳动力需求结构优化对再分配的影响

劳动力需求结构的优化,为完善再分配机制提供了新路径。数字经济发展带动的产业结构升级,有助于扩大就业容量,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为政府组织再分配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和数字化转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8.6%,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引擎。与此同时,政府可以依托数字化手段,提高再分配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大数据等技术的运用,使得低收入群体、失业人员等重点帮扶对象更易识别,再分配资源配置更加精准高效。数字化、智能化的税费征管手段,也有助于堵塞税收流失的漏洞,为再分配提供更为充裕的财力保障。

(三)劳动力结构转型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劳动力结构转型对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具有重要作用。灵活就业等新兴就业形态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身份界限和就业门槛,为低收入群体、弱势群体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以网约配送为例,2020年,我国4200多万网约配送员中,来自农村的占比高达76%,人均月收入达到7750元。同时,随着高技能人才比重提升,中等收入群体正在不断壮大。2020年,我国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达到97379元,同比名义增长7.6%,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质量和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可以预见,随着劳动力结构转型的深入推进,就业结构"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特征将更加明显,有助于缓解收入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三、数字经济发展对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

(一)数字经济发展加剧收入分配差距的风险

数字经济发展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可能加剧收入分配差距。首先,数字经济呈现出明显的"赢者通吃"特征,头部企业和平台借助数据、算法、资本等要素优势,快速实现规模化扩张,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获取高额利润,而中小企业则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加剧了企业间收入分配差距。并且,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者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而大量中低技能劳动者则面临结构性失业的困境,由技能差距引发的工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据统计,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领域高技能人才的平均薪酬是中低技能人才的2.5倍。因此,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可能加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东部等数字经济发达地区凭借产业基础和创新优势,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高达45%以上,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这一比重普遍不足30%,区域间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面临进一步拉大的风险。

(二)数字经济发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机遇

数字经济发展蕴藏着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机遇。一是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持续增强居民收入增长的物质基础。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协同推进,不断催生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39.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8.6%,同比名义增长9.7%,高于GDP增速3.2个百分点。二是数字经济发展为不同群体提供了更加公平的发展机会。互联网平台打破了就业的时空限制,使得偏远地区劳动者、灵活就业者等群体能够通过线上经济参与分享全社会经济增长成果。2020年,我国网络零售额达11.76万亿元,同比增长10.9%,为农产品销售、创业就业、脱贫攻坚作出了重要贡献。三是数字经济发展为优化收入分配政策提供了新路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应用,有助于精准识别低收入人口,提高再分配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数字化的社会治理手段,也为堵塞灰色收入漏洞、遏制非法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撑。

数字经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正在重塑经济结构和分配格局。一方面,数字经济加速发展引发的就业结构变迁、企业间分化、区域差距扩大等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必须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政策体系,在发展中防范和化解数字鸿沟带来的收入分配风险。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新产业、新就业、新机遇,为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未来应进一步顺应数字时代发展大势,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做大"蛋糕"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数字经济的普惠性、包容性,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数字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格局优化的良性循环,让人民群众在数字中国建设中有更多获得感。

邱文文

赣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344000

作者简介:

邱文文(1990.7.1),男,汉,江西九江人,博士在读,讲师,

研究方向:数字经济-就业或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