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的教育格局中,劳动教育承载着独特而重要的使命。教育部发布《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规定》中对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和指导,强调职业院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劳动教育不再仅仅是简单的体力劳作,而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塑造健全人格、推动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劳动教育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深远影响。
一、劳动教育对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应用型高校培养的是具有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融高校教育教学中,满足了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高素养的职业人才需求。恩格斯有一句话:“劳动创造了人。”马克思又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不妨这样理解:人是通过劳动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建立起来的独立又连接群体的生命体,没有劳动就完不成生命的塑造,也无法连接社会。人类离不开劳动,劳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底层逻辑,塑造了人类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新时代教育理念下的劳动教育绝非简单体力付出,而是深度融合知识与实践。劳动教育将课堂抽象理论具象化,实现从理论理解到实际运用的跨越,拓宽知识边界。现代人面临复杂的社会环境,亟需激发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而劳动场景充满变数与挑战,促使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的局限,积极进行探索创新,这种能力迁移至各领域,成为应对复杂问题的有力武器 。
二、当前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当前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常见于社会观念偏差、学校教育资源不足等方面。受传统“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观念影响,部分家长和社会群体仍将劳动视为底层工作,过度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劳动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这种观念导致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受挫,劳动教育在家庭层面难以得到有效支持。学校缺乏专业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现有教师往往缺乏劳动教育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难以高质量开展劳动课程。同时,劳动教育实践场地匮乏,配套设施不完善,如缺少专用的劳动实践教室、实践基地等,限制了劳动教育活动的多样性与丰富度。劳动教育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社会缺失技能型人才有诸多危害。从社会创新角度讲,技能型人才缺失不利于技术创新的实践。很多创新想法需要技能型人才将其变为实际产品或者服务,缺少他们,创新的落地就会变得艰难。尤其是在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领域,缺少技能型人才会导致产品质量下降继而阻碍产业升级甚至可能会造成就业结构失衡等严重影响。
三、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劳动教育的策略
劳动教育成为培育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一环。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和人才培养需求,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改进策略,具有深远意义。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改进是一项系统工程,鉴于不同类型高校在教育资源、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区别,以及师资力量、教材配备的不均衡,同时考虑不同类别专业学生在发展需求上的多样性,为每个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性强的常态化劳动教育机会,构建起涵盖劳动教育、创新创业实践、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模块的劳动教育体系。紧密结合学生的特点特长、兴趣爱好、专业志向和就业目标,结合校园环境,充分利用学校教育场所,联系周边资源开展实践教育。因材施教、因校制宜、因人而异制定劳动教育方案,以医学类专业学生为例,安排医疗服务实践,助力他们积累临床经验、强化职业素养,让学生在社区、医疗场所中实践实习,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并择优选择,这种能力迁移到学习和生活的其他方面,有助于学生从容应对各种难题,提升综合素养,完善职业化教育的闭环。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意义非凡。在新时代的宏大背景下,被赋予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使命。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柱,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不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体力劳动训练,而是涵盖了知识学习、技能培养、品德塑造以及价值观形成等多个维度。通过革新理念、完善课程、强化师资、拓展场所及健全机制等策略,全面提升劳动教育质量,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为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让劳动教育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使学生成长为有担当、有技能、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高素质职业人才,为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 。(杨颖 四川文轩职业学院 医药卫生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