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思政元素在《城市地理学》课程中的导入研究

发布时间:2025-01-15 09:51:0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汀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为高校课程思政的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2022年7月,教育部提出各地各校要通过充分挖掘地方文化来“拓展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改革创新主渠道,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四川省作为中国发展的战略腹地,是支撑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地区。如何依托四川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省情,将其有效融入教学,是四川省高校实现课程思政三全育人所要思考的问题。

专业的建设应以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地区建设培养人才为目标。这不仅需要学生具备坚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还需要学生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融入本土文化的思政建设不仅是教学的内在要求,更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战略需要。城市地理学是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立足人地关系的探讨。其课程本身存在大量贴近学生、实体化、具象化的本土思政元素可以挖掘。西南石油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生源多来自四川,对家乡的建设发展状况同样具有自然而然的亲切感和责任感,本文通过城市地理学课程思政的建设实践,在教学中融入四川本土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模式,以期深化课程思政的本土化实践,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发展大局,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1课程内容特点及思政目标

城市地理学主要讲授城市的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重视当代城市问题的分析,为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指引和决策依据。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在于使学生了解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加强学生对共产党领导下的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道路的认同,坚定四个自信;厚植家国情怀,奉献精神,以及作为未来规划师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担当;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让他们在城市发展中同时关注社会公平和人类的福祉。

2教学导入的思路

教师是课程思政教学的主体,他们的思政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教师们可以通过教学研讨会学习中央各类会议精神,区域发展的新理念,考察地方文化历史教育基地等方式来提升教师的思政水平。其次,四川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同时也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深入挖掘这些本土文化资源,根据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构建课程思政案例库。最后根据专业课程内容确定思政教学目标,找准思政元素在课堂的切入点,探索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融合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3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方法

城市地理学传统多采用讲授教学,而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需依靠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在课堂上可以采用案例分析、视频观看、政策解读、汇报讨论、反转课堂等方式将思政要素有机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可以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活动,依托学习通,慕课等网络教学平台将思政案例、视频资源等资源上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对提出的思政问题进行思考、留言、准备课堂讨论的资料。另外,可以选择本土化的研究课题,如家乡的地理位置分析,城市人口规模分布和空间分布规律,家乡城市化机制分析等,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针对课题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也可以结合地方资源,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求真务实的精神、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为家乡服务的奉献精神。

4课程教学内容与本土化思政元素的结合点

依据城市地理学课程各个章节教学内容,结合思政育人目标,挖掘每章课程的本土化思政元素,找准切入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融合。各章节主要思政元素融入点如下。

(一)绪论

绪论主要介绍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以及中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本章可以选取我国四大古城之一的四川省阆中市,对其选址及建设布局和同学们进行深入探讨。阆中市背山面水,四周被群山环绕,嘉陵江绕城而过,形成了独特的山水城市格局。古城的规划中,有明显的中轴线,重要建筑如衙门、文庙等都沿着这条轴线布置。其选址布局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精髓,即追求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因天时、就地利”的思想,以及“择中观”的思想,这些思想对现代城市规划仍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相关的实践课程可以带同学们走入这座风水之城,亲身感受这座古城的风貌和古人营城建造的智慧,让同学们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和家国情怀。

(2)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

本章主要介绍城市概念及标准,城市地域,城乡划分和统计口径。在介绍城市功能地域的时候可以以成渝城市群为案例展开分析,成渝城市群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国家级城市群,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在国家大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旨在推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是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撑,也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示范区。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自己的家乡,如成都,绵阳,德阳,乐山,遂宁,宜宾等城市在成渝城市群的发展中发挥的作用。通过了解成渝城市群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本章主要介绍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都江堰是本章的重要案例,课堂上可以和同学讨论其对成都市发展的影响。都江堰工程充分利用了其地理条件,根据特殊的地形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通过修建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和飞沙堰等工程,有效解决了成都平原长久以来的洪涝与干旱问题,奠定了成都“天府之国”的经济基础。都江堰工程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展示了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伟大精神。通过案例学习激发学生对家乡地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同时通过李冰治水所展现的科学精神和造福后代的壮举,可以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四)城市化

本章主要介绍城市化的定义、机制、类型和测度及城市化的进程。在讲解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了解家乡城市建国后城市化的机制,并搜集各项资料数据,如城乡人口数量、GDP、人均收入、城市产业结构变化等,将不同年份的数据制作成可视化图表;不同年代城市建筑,景观风貌等做成对比图件,让学生通过发展数据和城市景观的变化,直观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家乡翻天覆的变化,从而理解国家“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平等” 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新时期中国城市的规划、建设的指导意义,增强学生对国家发展成就的自豪感。

(五)区域城市体系

本章介绍城镇体系规划的三大支柱理论,城市职能,城市规模结构,城市空间结构。在这章的学习中可以和同学一起解读最新的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四川省“两区三屏、一轴三带”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强调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以及建立人口规模、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相协调的总体空间结构。在解读过程中同学们可以了解四川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分析家乡城市的职能定位,未来人口规模,产业经济发展的方向,让学生理解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重要性,同时增强学生对国家政策的认同感。

(六)城市内部空间组织

本章主要介绍城市土地利用,地域结构模式,城市空间类型。在讲解城市内部空间时,可以让同学们查阅成都市的CBD的演变历程:最初成都只有春熙路盐市口重商业轻商务的混合型CBD;随着城市发展扩大,金融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CBD;近年来,向着综合化、生态化、国际化发展的天府总部商务区开始崛起。成都市CBD的演化不仅体现了城市经济和空间结构的发展变化,还包含了文化建设、生态发展和社会治理等多方面的进步。但同时也要让同学们辩证思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40多年的高速发展,区域空间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失衡特征,面对经济发展与人口、生态环境、土地间的矛盾,如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国土开发利用效率也是规划人需要解决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在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镇化发展道路的同时,思考生态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创新精神。

(七)城市问题及可持续发展

本章节主要介绍现代城市的主要问题。在这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可以组织同学们走出课堂到城市的生活场景中去,通过实地调查,走访,感受去认识城市化过程中常见的环境、经济、社会、交通等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城市化中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思考如何通过城市规划和治理来解决城市问题,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深刻体会本专业在城市发展建设中承担的责任,激发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5结论

在本次研究中针对城市地理学的课程内容充分挖掘四川本土的思政元素,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将其有机融合到专业课的教学中,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政素养。但本课程在教学资源多元化开发方面尚且存在不足,可以进一步建设课程思政线上案例库,促进课程资源开放共享 。另外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提升思政教学效果评价的有效性。

罗艳杨1;李丽君2;杨毓靖1;高璟昊1

1.西南石油大学 土木工程与测绘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2.西南石油大学 教务处,四川 南充 637000)

[基金项目]2024年度南充市社科研究“十四五”规划项目“大思政”背景下融合南充地方文化的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NC24B148);2023年度南充市社科研究“十四五”规划项目 基于OBE理念在不同教学平台构建线上课程考核体系的探索与实践(NC23B280)

[作者简介]

罗艳杨(1984—),女,四川成都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城市地理学研究;李丽君(1984—),女,四川南充人,硕士,讲师,从事教育学研究;杨毓靖(1991—),女,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从事城乡规划研究;高璟昊(1990—),男,四川成都人,硕士,讲师,从事建筑学研究。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