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提升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深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致力于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广泛地走向世界,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坚持守正创新,不仅是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方法论,更是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提升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的关键所在。
坚持守正创新,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应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守正创新”既科学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的矛盾分析法,又深刻把握量变质变规律的适度原则,充分彰显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扬弃”实质,遵循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守正”意味着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确保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向、立场和原则。“创新”则要求我们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勇于变革,不断推动事物向前发展。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要对广袤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精准“扬弃”,把握其精神内核与理论品格,保留符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内容,顺应新时代要求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要将宝贵的文化遗产与新时代的价值观念相结合,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和传承,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和启示。在创新故事内容的过程中,要注重多元视角切入,运用喜闻乐见的语言,使之更贴近当代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和时代问题,将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原理融入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推动文明传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坚持守正创新,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应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鼓励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守正创新,这深刻体现了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儒家通过“中庸之道”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理念,倡导在传承古代智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蕴含着守正创新的古代哲学方法论。无论是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在继承中的演变,还是四大发明等科技成就的取得,都充分展现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以传统为本的基础上,追求创新的精神风貌。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要善于从广袤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深入挖掘那些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特质和文化底蕴的素材。要深刻理解其背后的历史逻辑与史料背景,注重史实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确保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原汁原味。此外,在新时代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要求我们既尊重历史,但又不拘泥于历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多样化的传播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例如,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开发传统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将无形的、抽象的传统文化转化为具体的、有形的、大众易接受的现实产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更加鲜活立体。
坚持守正创新,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应立足于党的百年奋斗经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理论基石的坚持,也是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不断创新的生动实践,体现于救国、兴国、强国的各时期。“守正”体现为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使命,坚定不移地高擎马克思主义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确保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始终指向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创新”则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治理模式上,勇于自我革命,敢于突破陈规。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新的理念和思路应对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开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境界。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要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从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养分,讲好党的执政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国理政思想的契合之处,讲好党如何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凝聚共识、团结人民,如何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守信念、攻坚克难。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讲清“第二个结合”何以改变中国,何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凝聚价值共识。
总之,坚持守正创新是新时代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必须秉持的方法论。其厚植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贯通中国共产党执政历程,从历史、理论、实践三重逻辑阐明了讲好中华优秀文化故事,必须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既要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深厚意蕴,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文化传承不偏离轨道。又要在坚守文化底蕴的同时创新讲故事的方式,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创新讲故事的内容,在守住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同时创新讲故事的视角。坚持守正创新是新时代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必由之路,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的应有之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天津城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讲师 薛腾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