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思政引领力: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动力

发布时间:2025-02-08 16:23:4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汀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强国必先强教,教育强则国强。建设教育强国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的根本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支撑。“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他将思政引领力置于“六力”之首,深刻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在教育强国建设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一、厚植思政引领力的思想根基

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支撑,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不仅要求在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更需要在思想引领、价值塑造上发挥举旗定向作用。

把握时代脉搏,明确思政教育的方向。《纲要》指出,“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这要求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思政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准确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大势,通过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激发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强化理论武装,提升思政教育的深度。加强思政教育,必须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教育,通过开设专题课程、举办讲座论坛、组织研讨交流等形式,让青年学生深入理解党的创新理论,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实际行动。

构建协同机制,形成思政教育合力。思政教育不是孤立的,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参与。要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政教育的良好氛围。学校应主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中来。

二、丰富思政引领力的教育内容

思政教育的内容是思政引领力的核心。这要求我们要聚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主线,不断丰富和创新思政教育内容,是提升思政引领力的关键所在。

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筑牢精神之基。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灯塔,是指引青年成长成才的风向标。在思政教育中,要将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通过讲述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辉煌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大业之中,树立远大志向,勇于担当作为。

深化道德品质教育,培育高尚人格。道德品质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在思政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奉献精神等优秀品质。通过开设道德教育课程、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开展道德模范评选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道德的力量,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风尚。同时,要加强网络伦理教育,引导学生文明上网,抵制不良信息,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

加强法治意识教育,提升法治素养。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在思政教育中,要加强法治意识教育,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通过开设法治教育课程、举办模拟法庭、开展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提高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规则,自觉维护社会秩序。

融入国际视野教育,培养全球公民。在全球化背景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全球公民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开设国际政治经济、跨文化交流等课程,让学生了解世界多元文化,增强国际理解和包容性。

三、创新思政引领力的教育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发生了深刻变化。着眼未来,创新增强思政引领力的方式,是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运用新媒体技术,拓宽思政教育渠道。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手段。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政教育工作体系。通过开设网络思政课程、建立思政微信公众号、开发思政APP等方式,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

实施项目化教学,增强思政教育的实践性。项目化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在思政教育中,可以借鉴项目化教学的理念和方法,设计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实践性的教学项目。如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形成思政教育的合力。协同育人体系是实现思政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形成各方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中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经历。通过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可以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思政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注重个性化教育,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成长需求。在思政教育中,要注重个性化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成长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

四、强化思政引领力的实践效能

思政引领力的提升最终要落实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检验思政教育的成效。围绕核心,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和时代要求,将思政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强化思政引领力的实践效能。

推动思政教育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要将思政教育与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思政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要注重发挥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独特作用,通过文化熏陶、艺术感染等方式,提高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推动思政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思政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我们要将思政教育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去,通过思政教育激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加强思政教育与群众工作相结合。群众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我们要将思政教育与群众工作相结合,通过思政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和群众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念,增强群众工作的本领和能力。要注重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诉求、维护群众利益,通过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来增强思政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立足全局、聚焦主线、着眼发展、围绕核心,是提升思政引领力的四个重要方面。我们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思政引领力的重要性,加强理论学习、强化意识形态工作、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强化实践效能,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饶旭鹏,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宋祖雨,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全国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兰州理工大学)”(21SZJS6201073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1XJA710004)。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