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引领学生发展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融合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途径,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助力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不仅是高校教育的改革方向,更是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待深入研究和探索。
高校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融合的价值
从教育目标看,思政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社会实践为实现该目标提供了生动的现实场景。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能让学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现实意义。从学生个人发展来看,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了锻炼创新能力的宝贵机会,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面对真实问题,需主动思考应对,对于未来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能拓宽视野,增强社会参与意识。从社会角度来看,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其思想觉悟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不仅能为社会注入新鲜活力,还能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在乡村振兴等实践中,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不仅推动了社会发展,也展现了新时代青年人服务社会的精神风貌。同时,社会实践还能缩短高校与社会的距离,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支持,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融合能够全面提升教育效果。社会实践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能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能强化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家国情怀,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思想政治理论的升华。
社会实践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功能定位
促进思想政治理论内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引导大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单纯的课堂教学往往局限于理论传授,内化效果不佳。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结合,可以为学生提供具体实践机会机会。在志愿服务中,学生可以亲身感受人民群众实际需求,以及国家政策的实施效果。通过营造直观体验,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社会实践还为学生提供了反思总结的契机,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不仅能看到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还能通过反思社会问题,深化对理论的认同,亲身经历有助于加深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认同。由此,社会实践成为思想政治理论从“外化于心”到“内化于行”的重要桥梁。
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能够亲身接触社会问题,提升自己的社会担当意识。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多样化形式特征,能够为学生参与社会事务提供可能性,能让学生认识到个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同时,社会实践还培养学生在复杂社会中承担责任的能力,许多大学生主动投身社区服务工作,不仅使学生切实体会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也锻炼了其组织协调等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学生通过与不同社会群体开展互动,能激发其责任感,更能理解弱势群体的生活现状,进而增强对公平正义的关注。通发激发情感共鸣,能够让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从“知”转化为“行”。
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融合的原则
坚持价值引领。社会实践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必须始终以价值引领为根本原则,通过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行动指南。要明确思政教育的方向,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展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党的政策方针。高校要注重实践活动中的教育设计,在活动安排上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让他们了解革命历史,感悟爱国主义精神,可以引导学生参与乡村振兴调研项目,引让生深入了解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体会国家政策的成效,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认同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作为高校教师应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主动引导学生思考实践活动的社会意义,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融合要坚持理论结合实践,高校在思政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传授,还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将这些理论场景化,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验证理论。高校应优化课程设计,思政课程可以引入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开展社区调研等任务,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解决问题。需要注重的是,社会实践活动不能流于形式,要注重结合学生专业知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社会实践结束后,高校可以通过专题讨论会等形式,鼓励学生反思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并通过课堂分享总结实践经验,不仅深化学生理论学习成果。
坚持长效机制建设。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必须坚持长效机制建设原则,从制度等多个方面建立完善的支持体系。高校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将其纳入思政课程教体系,可以制定社会实践管理办法,规范实践活动的组织流程,确保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实施。高校需要整合校内外资源,为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充足支持,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增强了社会实践的实效性。高校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实践活动效果进行全面考核,同时对社会实践的整体效果进行定期评估,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优化实践活动设计,通过调研了解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建议,及时调整活动安排,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
高校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融合的模式探索
注重理论融合,构建融合教学体系。高校思政课程需要优化设计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汇贯通。作为高校教师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真实的社会案例,将社会热点问题融入教学。例如,在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可结合公益项目实际案例,使学生感受到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提高课堂的吸引力,让学生从实践视角更深刻地理解理论内容。要注重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开展互动体验学习,可以设置课后社会实践任务,将实践内容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激励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深化对理论的掌握。此外,校企合作也是理论融合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合作有助于为学生扩展实践机会,将理论学习延伸到社会实践场景中,学生可以在真实环境中应用理论知识,提高思政学习效能。在此过程中,高校需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实践能力培训,组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教师更好地了解社会问题,提高教学指导能力。
注重路径融合,设计多样实践活动。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服务社会中感受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学生还可以通过参与环保公益活动,深化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认识。职业体验作为一种重要学习路径,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经济发展情况,将思政教育的内容融入职业道德学习中。此外,学生通过参与跨文化合作活动,能够将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与世界范围内的多元文化进行对话,能拓宽国际视野,激发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心。
注重评价融合,发挥教育引导作用。传统的思政教育评价体系多以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为核心,通过建立融合理论与实践的评价体系,可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内容需要涵盖多方面内容,在理论方面,可以通过笔试等传统形式评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在实践方面,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实现灵活评价目标。与此同时,要不断活化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可以通过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表现进行记录,全面了解学生在实践中的成长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进行全面评估,可以由校内多主体共同参与评价,同时可以邀请实践基地的指导人员对学生进行评价,增加评价的全面性,激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
高校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融合是适应时代需求的必然趋势。社会实践能够有效弥补传统高校思政教育的短板,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在教育实践中应进一步加强政策保障,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为高校教育改革注入新动力。
作者:朱炎杰,承德医学院护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