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党员教育形式的不断创新,"微党课"以其短小精悍、灵活生动的特点,逐渐成为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员教育的重要载体。从江西鹰潭的"微党课"大赛到上海交大的雪域高原实践课堂,从四川兴文的田间地头宣讲到成都理工的线上精品课程,有的基层党组织每周组织党员进行讲微课,不仅能提高党员理论水平,还能加强党员自身能力素质。"微党课"在破解传统党课形式化、吸引力不足等问题上成效显著。实践证明,"微党课"不仅是党员教育的创新形式,更是凝聚思想共识、激发奋斗力量的有效抓手。
一、切口小、形式活,让教育实效"提上来"
传统党课常因内容冗长、形式单一导致党员参与度不高。而"微党课"以"短、平、快"的特点,将党课从"长篇大论"变为"精准滴灌"。江西鹰潭市在主题教育中推出的"微党课"大赛,以初心、使命、担当、奋斗为命题,要求参赛作品紧扣脱贫攻坚、基层治理等实际工作,用"土话"讲政策,用故事传精神。例如,《诗情画意话扶贫》通过驻村干部的打油诗串联扶贫点滴,让基层党员听得懂、记得住;《迟到十八年的家书》以情景剧再现赵一曼的革命人生,让观众潸然泪下。这些作品经过层层打磨,最终形成16堂精品课程,成为党员教育的"活教材"。
"微党课"的"微"不仅在于时长,更在于视角的聚焦。四川兴文县将党课搬到田间地头,用"老汉脱贫养虾"的乡土故事阐释乡村振兴;上海交大"知·行"实践团在西藏高原开设"微党课",让青年学生在实景体验中感悟党员担当。实践证明,把宏大叙事转化为身边案例,将理论语言转化为群众话语,才能让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二、接地气、强互动,让学习热情"燃起来"
"微党课"的生命力在于打破"一人讲、众人听"的单向灌输模式,构建起全员参与的互动场景。江西鹰潭在"微党课"大赛后,组织获奖选手带着道具深入社区、村镇巡回授课。在月湖区磷肥厂社区,党员群众通过角色扮演参与《迟到十八年的家书》诵读,让历史故事焕发现实温度;在信江新区征迁一线,干部用"微党课"讲述攻坚故事,既化解了群众疑虑,又凝聚了团队斗志。这种"送课到一线"的模式,让党课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奔赴"。
线上平台的运用进一步扩大了"微党课"的辐射力。贵溪市通过"智慧党建"平台推出"精品微党课"专栏,82岁老党员黄锦和坚持每日线上学习,带动年轻党员形成"比学赶超"氛围;成都理工大学打造"南湖1921号"列车微党课,让乘客在旅途中感受红色精神。数据显示,仅贵溪市线上点播量已突破万人次,"90后"教师徐员红更因生动演讲成为"网红讲师"。线上线下融合,让党员教育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时时可学、处处能学"。
三、重长效、促转化,让成果运用"实起来"
"微党课"要避免"昙花一现",需建立长效机制推动成果转化。江西鹰潭通过"分单派餐"机制,针对农村党员、行业群体等不同需求定制课程:对文化程度低的群众采用情景短剧,对征迁干部讲授攻坚案例,对青年学生融入科技报国元素。这种精准供给让教育更"解渴"。同时,当地鼓励基层党组织自主创新,余江区滩头村将扶贫工作编成乡土情景剧,党员群众自导自演,让党课既"冒热气"又"接地气"。
队伍建设是"微党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成都理工大学构建"领导干部+思政教师+党务干部+师生党员"四级授课梯队,形成层次分明、覆盖全面的课程体系;上海交大组建"实践团+技术团队+志愿者"服务队伍,确保课程开发与传播的专业性。这些探索表明,只有将优质内容、创新形式与科学管理相结合,才能让"微党课"从"一时火"变为"一直火"。
四、守初心、担使命,让红色基因"传下去"
"微党课"的终极目标,在于引导党员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行动自觉。在疫情防控中,磷肥厂社区党员受赵一曼精神感召,日夜坚守卡点不言苦;西藏农牧学院学生通过"微党课"树立科技报国志向,主动投身高原建设;兴文县党员干部借"微党课"凝聚共识,推动征迁量创历史新高。这些实践生动诠释了"微党课"的大能量——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传承、信仰的扎根。
当前,面对党员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微党课"需进一步守正创新:既要坚持"党课姓党"原则,严防娱乐化倾向;也要善用VR、AI等技术打造沉浸式课堂,让历史场景"活"在眼前;近来人工智能火遍全网,我们也应该打造智慧微党课,把AI等技术引进微党课中,唯有如此,才能让"微党课"真正成为党员教育的"金钥匙",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注入源头活水。(陈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