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区域教育共同体构建》

发布时间:2025-02-24 17:01:0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汀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区域教育发展的协同性与均衡性成为关键议题。在此背景下,蔡振禹教授基于邢台学院的探索和实践,撰写了《区域教育共同体构建》这本书。该书是一部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学术著作。它不仅为区域教育共同体的研究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框架,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为教育实践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还系统地探讨了新时期地方师范院校服务地方、协同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为新师范教育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本文将从内容概述、理论探讨、实践探索、学术创新、实践意义、学术贡献、写作风格与结构七个方面对本书进行评述。

教育强国的实现,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师范院校,尤其地方师范院校应加快从“单一培养”转向“多元服务”,充分、主动地发挥自身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邢台学院作为一所升本较早的地方师范院校,在传承抗战时期“三杆子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服务地方的新路径,逐步构建出开发、协同的“三联盟三对接”教育模式,《区域教育共同体构建》正是对这一模式的系统总结与理论升华。该书着力于地方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服务能力建设”模式的探讨,以邢台学院近年来参与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所开展的教育改革及服务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概述如下:

第一,区域教育共同体是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地方师范院校应发挥催化剂的作用,优化和加快政府、学校、社会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第二,区域教育共同体构建应以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取向,建立和完善区域高质量师资培养、培训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第三,区域教育共同体构建应以信息技术为重要支撑。地方高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区域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教育教学管理平台、云端课堂、赛博科普等,实现区域教育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

在理论探讨层面,《区域教育共同体构建》一书从新时期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使命担当的角度切入,对区域教育共同体的内涵进行了全面剖析。该书认为教育共同体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涵盖了高校、基础教育学校、家庭、社会、政府等多个主体,各主体基于立德树人、教育高质量发展共同目标,形成了一种责任共同体、育人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书中详细阐述这项“三联盟三对接”“双服务双提升”共同体构建机制,包括各主体角色定位、多主体责任明确,依托项目共商、共建推动教育联盟发挥实效,强化育人效果。探讨不仅为我们理解教育共同体的本质提供了清晰的框架,也为后续的实践操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实践探索层面,该书通过多个生动的案例,展示了区域教育共同体构建的具体路径和成效。例如,2022年以来,该校组织师范生通过课后服务、第二课堂、团队活动等方式,积极服务地方中小学“双减”工作,经验在……得到广泛推广;借助“三联盟三对接”平台,该校荣获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的话剧《李保国》《郭守敬》等剧目在邢台市中小学巡演,积极推动了区域美育水平;学校在“双服务双提升”基础上,成立新师范学社,创新师范生培养模式,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可以说,正是在本书研究框架和实践思路的基础上,邢台学院使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落地生根,将中小学校、幼儿园、高校、社会、政府的育人资源、育人要素重构共享,探索出了一套基础教育与师范教育协同发展的新模式。这些案例不仅具有代表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能够为其他地区的教育共同体构建提供有益借鉴。

在学术创新方面,本书首次提出区域教育共同体构建的理论框架。从内涵特征、价值取向、构成要素、运行机制等方面,构建了“协同性、开放性、帮扶性、特色化”的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理论框架;挖掘六元动力,构建立体化、可持续的高质量基础教育发展模式。以“高质量”为改革标准,以“协同”为行动策略,整合包括高师院校(U)、帮扶院校(U)、政府(G)、幼小中(S)、家庭(F)、社区(C)在内的基础教育利益相关方,充分挖掘和发挥各方育人属性。

在实践意义方面,该书提出了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政策建议。针对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从加强六方协同联动完善顶层设计、加大经费投入、加强云共享建设等方面为政府制定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决策提供了参考。设计实施的“双服务双提升”战略,为地方师范院校深度参与和服务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提供指导。“双服务双提升”战略,即服务基础教育协同提质、提升学校服务基础教育能力,以及服务全校师生协同育人、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针对这一计划提出“双服务双提升”的战略,即服务基础教育协同提质、提升学校服务基础教育能力,以及服务全校师生协同育人、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

在学术贡献方面,该书充实了地方高校服务区域教育发展的成果体系;明晰了校地协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实践路径,聚焦校地协同中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以新的教育治理理念、新的协同方案,构建出可复制的新型协同模式,既拓展了新时代教育治理研究视野,也提高了教育研究的实践关怀。

该书每一章节均以问题为导向,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论述,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复杂的概念和理论。此外,书中还附有丰富的图表和数据,理论框架系统全面,增强了内容的可读性和说服力,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为教育实践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本书结构清晰,逻辑严谨,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阅读。在阅读该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区域教育共同体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地方院校主动搭起那座名为共同体的舞台,学校、家庭、社会、政府方好各显神通,呈上一台又一台惠及教育的精彩好戏。

结论:《区域教育共同体构建》是一部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学术著作。它不仅为区域教育共同体的研究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框架,还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为教育实践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尽管存在一些不足,但本书在推动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和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教育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阅读与参考。

作者:河北大学,朱文富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