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非遗基因创新转化:成都师范学院多维赋能四川清音活态传承

发布时间:2025-03-11 09:37:4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汀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在成都师范学院文学院、中华传统文化学院的口述史工作室内,陈列着教师团队依托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口述史实践》历时多年采集、精心整理的丰富资料,这些资料涵盖了三线建设、非遗传承、文化遗产保护等诸多领域,每一份资料都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记忆,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传承。成都师范学院口述史工作团队经过多年努力,已成功构建起从史料采集到学术研究,再到课程转化以及社会服务的完整链条,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撑。

口述历史:从个体记忆到学术资源的深度挖掘

口述史教师团队采用多维度记录、文本转录、影像留存等多种形式,对四川清音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施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深度访谈。近年来,成都师范学院文学院、中华传统文化学院高度重视非遗传承人影像口述史工程,积极组建跨学科团队,鼓励教师们踊跃申报科研课题,同时组织汉语言文学、新闻学等专业的同学们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撰写了许多关于传统文化保护的优秀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作品,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了力量。

在对四川清音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施敏的访谈中,团队不仅全面记录了传承人施敏四十载从艺历程中的点点滴滴和精湛的艺术技法,更深入关注文化记忆的传递机制。施敏的传承之路始于传统师徒制中口传心授的方式,这种传承方式深深植根于“身体记忆”之中。对于文化记忆的传递,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创新和突破。首先,通过虚拟技术,我们可以实现空间记忆的再现与重构,突破文化传承中的技术瓶颈,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科技的助力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其次,将口述史料中的精彩故事改编成沉浸式剧本杀,这种创新形式能够为参与者提供一个全新的体验平台,让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传递叙事情感接口,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再次,通过传承人培养专业学生和爱好者形成非遗传承“搭子”,让文化记忆的传递不再是单向的“保存-复制”,而是通过数字技术、社群参与构建起一个多元互动的记忆链条,使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非遗传承的过程中来,共同守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课程再造:让非遗走进高校课堂的创新实践

对四川清音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施敏的访谈,不仅丰富了蜀地音乐文化数字成果库,更为非遗课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素材。项目负责人孙玮老师在展示数字化成果库时,介绍其中的珍贵内容:18段清音唱腔频谱图及声纹、10段山歌唱腔频谱图及声纹、传承人口述影像,以及精心制作的口述纪录片等。成都师范学院文学院、中华传统文化学院以此为契机,积极构建三位一体的非遗课程体系,为非遗课程建设探索了宝贵的经验。

在理论层面,学院通过开设《清音唱词格律》《曲艺声韵学》等专业课程,深入讲述川北方言在清音唱词中的独特音韵特征,探讨唱词中的民间叙事模式以及民俗变迁等内容,让学生们在理论学习中深入了解四川清音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在实践层面,学院拟设立清音名师工坊,邀请施敏亲自指导学生演唱技法,让学生们通过“呼吸-发声-吐字”三阶训练法,掌握清音特有的“丹田气”运用技巧。以经典曲目《布谷鸟儿咕咕叫》为例,学生们可以深入学习“弹舌音”“甩腔”等核心技法,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四川清音的独特魅力。在创新层面,学院拟开发清音数字创作平台,鼓励学生将传统曲牌改编为电子国风作品,尝试为游戏、电影等作品配乐,为四川清音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同时,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室将口述影像资料转化为沉浸式教学场景,让非遗成为活的文化基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此外,学院还充分利用“新媒体+非遗”的传播模式,通过多种新媒体平台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四川清音。

通过理论课程的知识建构、实践工坊的技能训练、数字平台的创新转化,成都师范学院成功构建起非遗传承的“三位一体”范式。这种模式不仅为清音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新路径,也为高校非遗课程建设探索了可复制的经验,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施敏向学员传授四川清音表演技巧

文脉同守:从技艺传授编码到文化传播解码的双向互动

在施敏工作室的墙上,挂着与师范学院共建的非遗传承日历,每月施敏都会带着团队深入巴中市各中小学进行清音教学传承,将四川清音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中。寒暑假期间,成都师范学院师生团队则带着采录设备走访秦巴腹地,记录民间艺人的口述史,收集四川清音在当代的生存现状,为非遗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第一手资料。这种有效互动不仅促进了四川清音的传承与发展,还催生出多种成果。

施敏表演四川清音《中华医药》

文学院、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孙玮教师申报的科研课题《非遗视阈下口述四川清音的活态传承与发展——巴中市非遗传承人施敏访谈录》获得立项,组建的学生团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撰写了一系列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并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等竞赛活动。学生刘洁从施敏的从艺生涯、教学传承等方面入手,拍摄了一部名为《清音悠扬》的纪录片,并参加了第十九届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通过镜头语言向观众展示了四川清音的独特魅力和传承人的坚守与奉献。同时,学院还通过口述史转化成果展现川北曲艺生态保护现状,为当地文化发展提供建议,为川北曲艺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未来,随着更多传承人与高校的深度合作,非遗教育将真正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成都师范学院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新模式、新路径,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孙玮)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