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7日,广东省教育厅发布了《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公布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2025-2028)名单的通知》,拟认定15个学院为新一批省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广东科技学院计算机学院申报的“腾讯云产业学院”成功入选,是学校继华为ICT学院后的第二所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
腾讯云产业学院于2021年10月携手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成立。学院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产业,坚持“立德树人、以生为本、产教融合、服务区域、协同发展”的办学方略,紧贴“东莞制造”数字化转型需求,汇聚企业优势资源,以"云为基、智为核、数为脉"的技术架构,打造"技术底座夯实+行业应用创新"的双螺旋驱动培养体系,培养厚植家国情怀、恪守职业伦理的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急需的数字化卓越工程师人才。
一、搭建了“1+2+N” 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生态模型
遵循“共享、创新、引领”合作理念,与行业学会、腾讯、中软共同整合校企优质资源,形成“1+2+N”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生态模型。围绕教学全要素共建合作,创新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创新实施项目化教学,形成产教深度融合、多方协同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制订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评价标准。
二、构建了以“云+AI+数据”为核心,以“技术底座+行业应用”为驱动的多科学融合课程体系
结合腾讯云生态产业资源,以真实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校企联合研讨产业学院学科融合体系及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开设方面,基础层聚焦云计算基础、AI算法与大数据技术,依托腾讯云实验平台夯实学生技术底座;融合层结合智能制造、金融科技、智慧城市等产业场景,开发“云原生+AIoT”“大数据+行业建模”等交叉课程,融入腾讯云真实项目案例与行业解决方案;实战层联合企业工程师组建“双师团队”,通过“腾讯云认证+项目化实战”双轨培养,将行业需求转化为课程任务,以真实项目驱动学生完成从技术开发到场景落地的全链条创新实践,同步匹配“腾讯云开发者社区”资源,形成“技术赋能—场景融合—产业反哺”的闭环育人模式。
三、建设了校内外混编师资队伍,实现优质资源双向奔赴
通过“双师共建、双向赋能、双轨评价”机制建设校内外混编师资队伍。校内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要求教师定期赴腾讯云、中软国际产业基地参与技术轮岗与项目实战;校外引入腾讯云及生态企业工程师组建“企业导师库”,按技术领域与行业经验动态匹配教学任务。建立“校内主导师+企业副导师”联合教研组,通过“项目制教学”分工协作,并依托腾讯云产业学院平台共享课程资源库、案例库。实施“教学能力+工程能力”双轨考核,校内教师需完成腾讯云技术认证并参与企业横向课题;企业导师需参与教学标准化培训,联合开发产教融合课程包。同时,设立“教师-工程师”双向流动通道,校内教师可深度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企业专家可兼职授课、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形成“技术共研、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闭环师资生态。
四、开发了校企特色课程库、案例库,建设了企业级多元化一站式“教学练”平台
成立“课程开发委员会”,基于行业技术图谱与岗位能力模型拆解企业真实需求,形成模块化课程框架;通过“校内教师+企业工程师”混编团队,分层次开发资格认证导向课、项目实战课以及专业、行业前沿交叉课。在案例库建设中,重点围绕企业真实工程场景进行教学化改造。为支撑教学闭环,建设了“腾学汇”、“智云枢”等企业级“教学练”一体化平台。平台集成三大功能,在线学习,实训沙箱,智能评测。教师可基于可视化看板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形成“学情反馈-教学优化”的持续改进闭环。
五、建设了腾讯、中软等校外实践智汇坊
学院整合合作企业先进实验设备与真实产业项目资源,建设了“智汇坊”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岗位实战+学术赋能+产业研学”的全链条实践机会,并成立实践基地运营工作室,运营与指导学生校外实践。除项目实践外,“智汇坊”会定期邀请企业专家在校内外开展“智汇坊大讲堂”,如邀请腾讯烟台新工科研究院徐永龙院士解析AIGC(生成式AI)技术演进与产业落地挑战,邀请中软解读工业软件国产化替代路径等。组织工程师研学活动,如拜访企业广东保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itc)、小雨嘀嗒集团等,了解所学专业行业动态,赴腾讯云(东莞松山湖)基地实操数字孪生工厂建模工具,赴佳顺智能机器人中心参与AGV调度算法开发等。
腾讯云产业学院以“云智融创,产教共擎”为使命,深度融入广东省“十四五”科技创新布局,紧扣东莞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数字化转型需求,构建“云为基、智为核、数为脉”的产教融合新范式。学院的教学改革成果"腾讯云产业链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荣获2024年度广东教育部门教育典型优秀奖。2025年1月,腾讯云产业学院获批广东省省级示范产业学院。未来,学院将持续以“云智融创”破局技术边界,以“产教共擎”赋能生态发展,为区域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田立伟、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