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旅融合下湘西苗画数字生态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2025-03-18 15:42:1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汀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共生的时代命题。湘西苗画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艺术价值与精神内涵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亟待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创造性转化。数字生态系统的构建不仅能够突破传统非遗保护的时空局限,还能为文旅产业注入新的文化动能,形成文化传承与经济振兴的双向赋能机制。

非遗文旅融合的理论范式与文化逻辑

非遗与旅游的融合本质上是文化资源与产业要素的有机整合。文旅融合并非简单的业态叠加,而是通过打破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边界,形成共生型价值网络。这一过程中,非遗作为活态文化基因,既是旅游体验的核心内容,也是文化认同的情感纽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核心理念强调非遗的“社区参与”与“可持续发展”,而旅游恰好为非遗提供了面向公众的展示平台与传播渠道。例如,湘西苗画通过旅游场景中的动态展演,将苗族的历史叙事与审美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既增强了游客的文化体验深度,也激活了非遗传承的社会基础。

从系统论视角看,文旅融合需构建“文化—技术—产业”三元协同机制。文化是内核,技术是工具,产业是载体。非遗的数字化并非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借助数字技术重构文化表达形式,使其适应现代传播规律。例如,苗画从刺绣底稿发展为独立画种的历史进程,本身即是文化形态自我更新的体现。数字技术的介入可进一步拓展其应用场景,如虚拟现实还原苗画创作过程,区块链技术确权非遗衍生品,从而在保护文化本真性的同时实现产业增值。

湘西苗画的文化基因与数字转化潜能

湘西苗画是苗族精神世界的视觉化呈现,其艺术特质体现在“图腾叙事”“虚实相生”“色彩隐喻”三个维度。图腾叙事以龙、凤、麒麟等意象为载体,承载苗族迁徙历史与自然崇拜;虚实相生通过线条的疏密对比与空间留白,形成“有意味的形式”;色彩隐喻则以黑、蓝为基底,缀以红、黄等亮色,象征阴阳调和与生命循环。这些特质使其在数字化转化中具备独特的可塑性:一方面,图案的符号化特征便于转化为数字矢量图形,适配多媒体交互设计;另一方面,叙事性内容可通过动态影像与虚拟场景再现,增强文化传播的故事性。

苗画的数字转化需遵循“形神兼备”原则。形,指通过高精度扫描、三维建模等技术完整记录苗画的物理形态与工艺细节;神,则需借助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提炼其美学规律与文化寓意。例如,苗画中的“枝纹”“坨纹”等几何纹样可被解构为模块化数字资产,供设计师二次创作,既保留传统基因,又融入现代审美。此外,数字媒介的即时交互性能够消解传统艺术与观众的距离感。例如,游客可通过AR技术将苗画图案投射至服饰或生活用品,在虚实交融中完成文化意义的个性化再生产。

数字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与运行逻辑

数字生态系统的构建需以“技术—文化—社会”三重逻辑为支撑。技术逻辑强调基础设施的兼容性,包括5G网络、云计算平台与智能终端设备的无缝衔接;文化逻辑关注数字内容的本土化表达,避免技术工具性对文化主体性的侵蚀;社会逻辑则要求建立多方参与的利益共享机制,确保传承人、企业与社区在生态中共生。

湘西苗画的数字生态可划分为四个层级:基础层(数据采集与存储)、应用层(内容开发与产品设计)、传播层(多平台分发与用户交互)、治理层(知识产权保护与伦理规范)。基础层需构建苗画数字资源库,涵盖图案数据库、工艺视频库与口述史档案;应用层可通过算法生成个性化旅游线路,将苗画体验嵌入民宿、研学等场景;传播层需整合社交媒体、短视频与元宇宙平台,形成跨媒介叙事网络;治理层则需解决数字化过程中的版权归属与文化误读风险。

该系统的自组织特性体现在三方面:其一,开放性,即通过API接口接入外部技术资源,保持生态的动态演化;其二,非线性,即用户反馈与算法优化形成迭代循环,推动内容创新;其三,适应性,即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模拟不同文旅场景下的文化传播效果,实现生态的自我调适。例如,数字平台可根据游客偏好实时调整苗画展示形式,从静态展览转向沉浸式剧场,增强体验黏性。

数字生态构建的伦理挑战与协同治理

非遗数字化面临的核心伦理困境是“技术理性”与“文化感性”的张力。一方面,数字技术的标准化流程可能消解手工艺的独特性,导致苗画的“去语境化”;另一方面,过度商业化可能扭曲文化符号的原始意义,将其降格为消费符号。例如,算法推荐机制若仅以流量为导向,可能助长苗画的肤浅化解读,削弱其精神内涵。

破解这一困境需建立“共治共享”的协同机制。政府应出台非遗数字化标准,明确数据采集的伦理边界,如禁止对祭祀性苗画进行娱乐化改编;企业需探索“技术向善”模式,例如腾讯“Next Idea”大赛通过AR技术还原苗画创作过程,兼顾教育性与商业性;社区则需强化文化解释权,鼓励传承人参与数字内容审核,确保文化表达的准确性。此外,数字素养教育不可或缺。通过培训传承人掌握基础数字工具,可减少技术鸿沟,使其从被动参与者转变为生态共建者。

数字生态作为文化振兴的元叙事

湘西苗画的数字生态构建本质上是非遗保护范式的革新。它不再局限于静态保存或单向传播,而是通过技术赋能形成“文化生产—消费—再生产”的闭环。这一过程中,苗画既是文化资源,也是创新引擎,驱动文旅产业从“景观消费”转向“意义消费”。未来,随着量子计算与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非遗数字化可能进一步突破感官维度,实现文化体验的神经映射。唯有在技术应用与人文关怀之间保持平衡,才能让数字生态真正成为民族文化基因的活化器,为全球语境下的文化多样性保护提供中国方案。李宜信 湖南工商大学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优青课题“非遗视阈下湘西苗画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项目编号:24B0560)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