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国两会看中国动物保护新蓝图

发布时间:2025-03-19 10:09:5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汀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随着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议题的紧迫性日益凸显,中国正以法治与科技的双重创新,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路径。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动物保护议题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从野生动物致害防控到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从栖息地修复到“陪伴型”动物立法,一系列提案与实践突破为中国生态保护注入了新动能。

平衡生态的法治护航

在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五星村,野猪频繁破坏黄连等农作物,年均经济损失超百万元,村民对补偿机制的需求迫切。全国人大代表余绍容建议,将野生动物致害保险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并通过生态补贴、技能培训等方式保障农民权益,实现“保护动物”与“保障民生”的双赢。而在宜宾市鹿鸣村,生态修复带来的野生动物种群恢复也引发农作物受损问题。村支书任敏呼吁优化猎捕工具管控政策,健全补偿机制,以科学手段平衡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

此类矛盾不仅存在于乡村,城市中人与动物的冲突同样值得关注。近期四川绵阳黑熊伤人事件引发社会讨论,尽管法律明确紧急避险情形下无需追责,但事件背后折射出栖息地与人类活动重叠的深层次矛盾。专家建议,需通过动态监测种群数量、调整种植结构等方式减少冲突,同时以法治手段明确责任边界,保障人与动物的安全共存。

从监测到修复的立体化保护

科技正成为濒危物种保护的“守护之眼”。以中华白海豚为例,珠江口栖息地因填海造地缩减超50%,其种群年死亡率达2.5%,远超国际警戒线。全国政协委员吴宏伟提出,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优势,构建智能保护系统,整合卫星遥感、AI声呐追踪等技术,实时监测迁徙路径与水质变化,为航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减少人类活动干扰。类似技术已在山东东营的东方白鹳保护中应用,志愿者通过实时监测输电线路周边鸟类活动,成功避免筑巢冲突,年均救助鸟类超千只。

栖息地修复工程亦成效显著。陕西秦岭通过系统性生态修复,金丝猴、羚牛等珍稀物种种群稳步恢复,成为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全国人大代表任海建议,在国家公园建设中科学处理生态保护红线与基本农田的重叠问题,保留高质量农田并通过优化整治,实现生态功能与农业生产的协同发展。

政府与民间的协同联动

民间力量正成为动物保护的重要补充。中国绿发会提出“政府+民间”联护模式,呼吁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民间救助站,并通过专业培训提升志愿者能力。以山东东营为例,当地缺乏官方救助机构,民间志愿者年均救助东方白鹳等鸟类超千只,填补了政府资源的空白。东莞政协委员沈度则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细节,建议优化小动物意外身亡处理机制,建立无害化流程并强化公众生命教育,从细微处传递文明温度。

此外,针对宠物遗弃与虐待问题,两会代表委员提出制定“陪伴型”动物保护法规,明确饲养者责任,严惩违法行为。上海市人大代表潘书鸿建议完善宠物登记制度,建立饲养人征信体系,并将遗弃行为纳入信用惩戒,推动动物福利与社会文明同步提升。

从陆地到水域的全域覆盖

当前,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仍面临严峻挑战。全球24%的淡水生物面临灭绝风险,而我国受法律明确保护的水生动物仅占物种总数的2.11%。中国绿发会呼吁尽快开展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专项调查,增设类似陆生动物“三有”名录的保护体系,扩大对双髻鲨、长江江豚等濒危物种的保护范围。与此同时,全国人大代表任海提出统一野生动物迁地保护管理体系,解决部门分割导致的近亲繁殖、疫病防控不力等问题,推动动物园从“展示”向“保护、研究、科普”多功能转型。

人与自然的命运共同体

动物保护不仅是生态命题,更是人类文明的试金石。2025年两会凝聚的智慧与实践,展现了中国以法治为盾、科技为剑、民心为基的生态治理新格局。从秦岭的青山绿水到珠江口的智能监测,从田间地头的补偿机制到城市街角的生命关怀,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正如全国人大代表任海所言:“过去我们以人为中心,未来必须转向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中心。”唯有敬畏生命、守护多样性,方能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共赢,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张浩博)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