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发展理念提出以来,创新作为新发展理念之首,在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张通过创新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新发展格局。创新一词,对应着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经之路,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应对国际挑战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创新重要性的日益凸显,使其成为解决我国当前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关键力量,各行各业都希望通过创新实现质的飞跃,帮助其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浪潮中重塑自身优势,以求跻身于发展的前沿高地。其中,金融作为推动整个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备受关注,金融创新的需求也愈发强烈。
金融创新影响金融体系的活力与竞争力、影响实体经济的繁荣发展、也影响着社会民生的改善。2023年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从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等方面为金融创新指明了方向。“2024国际金融创新与合作论坛的召开”以“推动金融创新服务,促进外贸稳定发展”为主题探讨了金融创新的当前成果和未来发展。众多的学术研究也进一步表明,金融创新能够通过创造新的金融产品、服务模式来为金融市场吸引客户、注入活力;能够为中小微企业、农村等经济发展的薄弱领域提供融资帮助;还能够通过创新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在减缓相对贫困、促进社会公平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关于金融的探索再一次论证了金融创新的重要性。在看到金融创新重要性的同时,也应当注意与金融工作开展相伴已久的贫困问题的解决。自2014年《关于全面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开始,金融就成为解决绝对贫困,缓减相对贫困的主要抓手,在2021年绝对贫困消除后,通过金融服务来实现相对贫困治理仍然是金融领域值得探索的重大课题。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金融服务逐渐为相对贫困的治理和缓解提供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路径。
一、普惠金融的出现和发展拓展了金融减缓相对贫困的深度和广度
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的普惠金融,是最早提出且最早拥有配套扶持政策的一种金融创新模式,是金融创新的重要实践领域,普惠金融通过增加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来帮助减缓相对贫困。一方面,金融机构为响应国家政策让更多的人享有更公平的金融服务,选择不断下沉其服务网点,通过纵向深入提供服务和产品使得其金融服务脉络得以延伸至社会各阶层的各个角落;另一方面,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金融科技成为实现金融创新,拓宽金融服务边界的主要途径,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等手段,金融机构能够更加准确的定位目标客户的金融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二、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丰富了金融减缓相对贫困的资金渠道
相较于传统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往往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简洁性。一方面,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是依据传统金融服务具有服务门槛高、办理手续繁琐等缺陷来进行改进,催生出了一系列更加贴合大众、符合相对贫困群体特点的产品,比如小额信贷,它具有小额、免抵押和免担保的特征,能够为经济条件相对拮据的借款人提供改善生活、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小额资金,通过这些资金的帮助,还可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实现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另一方面,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创新更加重视全方位的布局,对于那些处于产业链发展中的客户群体,金融服务能够实现全链条的覆盖,帮助打通影响产业链发展扩大的资金堵点,帮助提升产业链循环发展的稳定性,最终帮助实现产业链及相关群体的增收致富。
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还能够为相对贫困地区吸引到多元化的资本投入。第一,金融机构针对其服务对象和范围所进行的金融创新会使得金融机构增加对相对贫困地区发展潜力的评估和挖掘,加大对该地区分支机构的资源投入,促使其分支机构能够为该地区提供配套的金融信贷服务,拉动地区企业成长;第二,相对贫困地区的产品以及产业在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的助力下拥有了明确的发展前景,这会帮助其吸收到诸如民营企业、产业投资基金等社会资本的流入,帮助该地区实现产业发展扩大化;第三,金融创新有助于实现政府资金、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信贷的联动应用和发展,一般情况下,政府会推出针对相对贫困地区发展的产业引导基金、专项资金等,但仅仅依靠政府的资金很难完全满足相对贫困地区全方位、大规模的发展需求,此时就需要社会资本的加入来扩充这些资金的总体规模,但是,社会资本在投资的过程中往往更加注重效益的收获程度,政府专项资金有时难以直接撬动社会资本对相对贫困地区产业进行投入,通过金融创新,如投贷联动的发展可以实现政府资金、社会资本和金融信贷产品的配套应用,扩充相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资金规模。
三、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创新为减缓相对贫困提供了风险管理保障
金融创新能够通过保险产品创新、拓宽服务渠道以及金融模式创新来降低相对贫困主体的风险。第一,相对贫困的主要主体大多聚集在农村地区,这些主体多数以农业生产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在这其中的多数相对贫困主体由于缺乏专业的农业生产知识,往往依靠经验来进行农业生产,是典型的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模式,因此在生产过程中会面临自然灾害等不确定风险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保险产品的创新来提升农业生产抵御风险的能力。保险产品的创新也能够用于相对贫困主体防范意外事故和重大疾病的风险,通过创新、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可以帮助降低意外事件发生导致相对贫困主体经济状况恶化的风险。第二,技术进步和广泛应用为金融机构的服务、产品供给提供了一站式、综合性的网络平台,再加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为相对贫困主体获取各类金融服务提供了便利,通过网上服务平台和金融机构电话咨询服务,有效破除了金融机构与客户群体之间的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主体用户及时查询和防范风险提供了保障;金融机构借助大数据平台的分析能够及时监测和预警潜在风险,提升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时效性和精准性。第三,金融模式的创新如金融综合性服务模式,可以实现信贷、保险、支付结算等服务的有机结合,实现政府、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的有效整合,通过链式效应和协同效应帮助相对贫困地区应对复杂风险。
四、金融体系的创新为减缓相对贫困提供了多方位的助力
金融创新,是技术、服务、产品、工具的创新,也是结构、制度和机制的创新。第一,金融结构的创新可以通过优化金融机构布局、改善市场结构来帮助实现相对贫困减缓,这一创新能够帮助丰富金融机构类型,实现不同服务定位的金融机构的多元并存,为相对贫困主体提供更加合适的资金获取环境和场所;能够刺激资本市场对相对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资本倾斜,实现融资方式多样化发展。第二,金融制度的创新可以通过监管和信贷制度等创新来助力减缓相对贫困,通过监管制度的创新,能够为不同的相对贫困主体提供差异化的监管政策,催生符合相对贫困地区特点的金融风险监测和防控体系;通过信贷制度的创新,能够实现软信息和硬指标的互相结合,帮助构建更加精准的信用评估体系;能够帮助发展多样化的担保方式,将有抵押和无抵押贷款结合起来,更大程度的盘活相对贫困地区和主体的资产,拓宽其融资渠道。第三,金融机制创新可以通过风险分担机制助力减缓相对贫困,通过搭建政府、金融机构等多方参与的风险共担平台,能够鼓励对于相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投放,提升企业投入风险项目的信心,帮助实现相对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
金融创新从产品、服务、工具、模式以及制度、体制和结构等多方面为减缓相对贫困提供了有力武器。在金融未来的发展中,在减缓和治理相对贫困成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主要问题的现实需要下,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以及相对贫困主体等各方力量应当继续协同发力,不断探索金融创新的路径和模式,完善金融生态环境,以更加扎实有效的举措推动金融创新更好的服务于相对贫困治理,助力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湖南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张琦 张华丰
本研究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不确定性视角下农村普惠金融创新发展减缓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BJY15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