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广安前锋区:铺好就业路 托起创业梦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中国国情>

广安前锋区:铺好就业路 托起创业梦

2025-03-28 15:52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从招聘会到劳务合作社,从人才培训到创业指导,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持续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以服务升级打通“最后一公里”,推动就业创业工作稳中有进,为全区经济和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共同发力

线上线下促就业

日前,前锋区观阁镇在镇就业创业广场举办了一场招聘会,吸引了10余家企业参与,涵盖纺织、电子等行业,提供岗位150余个。同时,设立就业咨询服务台,为求职者答疑、提供职业规划指导,帮助求职者更好地了解就业创业相关政策。

此次招聘会吸引了超200名求职者入场,50余人达成初步就业意向,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建立便捷高效的对接渠道。

促进就业一直是保障民生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前锋区扎实开展各类招聘活动,推动城乡居民充分就业,通过“线上+线下”“专场+巡回”等多种形式,举办招聘会24场,提供就业岗位16420个,达成就业意向3017人。

前锋区还开发了“前锋直聘”数智就业服务平台,助力企业实时发布招聘需求、猎寻人才,为求职者提供岗位匹配、职业培训等全链条服务,实现就业供需即时对接,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持续提升。截至目前,“前锋直聘”系统注册企业539家,注册用户4.6万人,累计服务用户18.6万人次,促成就业2536人。

为推动重点人群就业,该区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公共就业专项活动,帮助非高校毕业生、202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坚持“因需设岗、以岗定人、精准安置”的原则,根据实际需求,开发多种类型的公益性岗位,目前,全区城镇公益性岗位在岗人员235名,乡村公益性岗位在岗人员203名。实现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752名、脱贫人口转移就业6896名。

覆盖全域

建好就业服务体系

“你好,我想找一个工作时间短、离家近、不用上夜班的工作。”3月24日,前锋区大佛寺街道居民刘自豪,对某劳务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说出自己的岗位要求。该合作社立即根据需求完成岗位推介,刘自豪当日便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据了解,该合作社现有劳务经纪人11名、社员330余人,主要负责大佛寺街道区域内的农村劳动力信息收集,发布用工务工需求。自该专合社创办以来,累计服务2700余人次,达成就业意向500余人。

“我们目前与广安市内30余家企业有劳务合作关系,包含多种岗位推介,可以根据求职者需求为他们推荐合适的岗位。”该合作社管理工作人员辛政说。

为有效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前锋区着力培育和发展国有劳务公司、劳务专业合作社及劳务经纪人,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和精准化水平,促进农民工高质量充分就业。截至目前,全区建成1家国有劳务公司,9个劳务专业合作社,并培育劳务经纪人110名。依托劳务专业合作社、驻外农民工服务工作站和劳务协作就业基地,该区协调开通专列(专厢)组织化转移就业,并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技能提升、权益维护等全方位服务。

目前,全区122个村(社区)就业服务站,20名就业指导员、9名就业联络员、122名就业服务员、1066名就业宣传员,134个数智就业服务网点,共同构建起覆盖全域的“一站四员”就业服务体系。实现了政策信息“全域覆盖”,招工服务“全员共享”,就业服务圈半径缩短至15分钟。

搭建平台

培训指导助创业

3月25日,在虎城镇紫龙村“锋创荟”返乡创业园,返创直播间、选品间多功能会议室、展示中心、冷链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该园区面向前锋区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家庭农场、中小微企业等创新创业主体,提供创业培训、直播助力、创业问诊等综合服务,是集返创示范、创业孵化、平台综合服务于一体的新型服务平台。

“目前,与我们创业示范园建立孵化联系的企业有124家,与44家创业项目签订孵化协议并开展精细化服务。通过创业园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些创业指导、产品直播宣传,根据企业需求,举办项目资源推介会等,助推农特产品销售,助力返乡创业者发展经济。”前锋区农民工服务中心主任王璐说。

截至今年3月,该示范园已开展创业大讲堂五期、资源对接会四期,导师服务活动40余次,服务创业者0.5万人次,对10家重点初创企业一对一帮扶,共提供就业岗2350个,吸纳农民工就业6500余人,扩大了就业创业服务范围,扶持了一批企业做大做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前锋区还着力打造高技能人才提升平台。按照“工学一体、产训结合、引领示范、高质量发展”原则,建成集“1+3”培训平台(1个培训基地和3个实训车间)、四大培养功能(技能培训、技能竞赛、技能鉴定、技能传承)于一体的广安轻纺巧匠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养全区技能人才2100余人。在代市镇建设轻纺技能示范街,实施“雁归兴乡”人才回流工程,在服装、鞋帽等职业类别选树技艺传承人,鼓励村民向技工、匠人转变,为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夯实人才基础,形成特色鲜明、示范带动作用良好的就业创业示范载体。(闫飞、叶梦、吕甜)

【责任编辑:吴一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