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优化环境“广安故事”
3月26日,四川省广安市持续优化投资兴业、干事创业环境工作推进会议召开,通报全市持续优化“两个环境”工作情况,部署今年重点任务,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安新篇章。近年来,广安市优化“两个环境”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如何进一步推动优化“两个环境”工作?广安市相关县(市、区)、市级部门给出答案。
岳池县 深化政务服务改革
为企业解决问题100余个
为贯彻省委、省政府优化营商环境的部署,岳池县以服务经营主体为核心,全力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为当地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改革过程中,该县首先从顶层设计入手,科学编制方案,实现服务事项“一单尽览”。出台《岳池县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实施方案》,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明确建强“线上+线下”增值服务载体和延伸拓展增值服务功能2类13项改革任务。同时,梳理出91项涉企服务事项,其中14项为增值服务,并针对医药健康产业链制定了服务事项清单151项,涉及增值服务达64项。
为提升服务效率,该县强化部门联动,推动企业服务“一站办理”。在县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企业服务专区,多部门联合办公,今年已办理涉企服务事项402件。在岳池经开区设立综合服务驿站,13个单位的151项服务事项在综合服务驿站集中办理,并为企业提供药械化注册预审等增值服务。此外,该县还利用“1+1+N”模式建成优化营商环境调度指挥系统,对企业关键环节进行全流程线上监督。
在服务保障方面,该县通过“三提前”机制,助力企业快速落地;实行县级领导包联重点企业制度,每月开展助企活动;建立“企业秘书”服务制度,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的问题解决服务。2024年,该县帮助磐恒药业、爱斯特药业等企业解决问题100余个。
岳池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不仅提升了企业的办事效率,也为当地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该县将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建强线下服务载体,打造线上服务平台,争取推出高质量、可复制的试点经验。
广安经开区 推动重大项目落地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7.8%
近年来,广安经开区坚定实施“四大战略”,持续优化“两个环境”,在重大项目建设与服务提质方面成绩斐然。2024年,该区招引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0个,开工项目22个,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7.8%。
在打通项目审批障碍上,该区多措并举,积极争取消除诚信氰化物、利尔原药等项目审批障碍,盘活新桥化工园区沿驴溪河1公里范围上千亩闲置土地。
在提升项目承载能力方面,该区报请市委成立新桥化工园区管理局,解决园区管理难题,邀请专家指导整改问题130多个。实施封闭化管理,精准调度危化车辆,运行信息化平台,今年3月初顺利通过四川省应急管理厅等8个单位联合组织开展的“八部会审”。建成投用处理工艺最先进的第二污水处理厂、一企一管可视化污水管网、应急拦污坝,全力推进天然气第二气源管道及诚信110kV、永立35kV等多个项目,积极打造全省规模最大、要素最全、配套最好的园区。
在做实企业贴心服务上,该区弘扬“店小二”精神,集成办理重点审批事项。帮永立化工争取天然气直供,助多家企业争取信贷、资金等。1至2月,诚信、利尔、玖源化工企业产值均同比增长12%以上,税收分别同比增长483.2%、158.6%、40.5%,广安比亚迪线束工厂产值同比增长65.7%、就业人数达到6500人以上。
下一步,该区将以改革增效为核心优化环境,“三向发力”做强工业,力争今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210亿元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5%以上,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广安贡献力量。
市发展改革委 构建政企沟通长效桥梁
惠企政策知晓率达94.6%
为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市积极建立健全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和解决问题机制,多项举措并行,取得显著成效。
在机制建立方面,我市印发《关于建立完善多层次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和解决问题机制的通知》,由市、县两级发改部门牵头,联合经信、商务等部门,通过座谈会、实地调研等渠道收集民营企业问题诉求,建立工作台账,并要求行业主管部门60天内解决销号。
在沟通平台建设方面,建立市工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推动用户注册达2万余人,推送政策超1万条,提供咨询超2万次;四川省民营经济综合服务平台主要向各市(州)移交民营企业反馈的问题、诉求。目前,我市收到该平台移交的问题2个,正在研究解决;我市畅通民营企业诉求传达,市民服务热线民营企业反馈投诉处理完成率达100%。
工作推进成果突出,2024年全市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17次,接待民营企业382次,解决问题356项。今年3月3日至4日,市发展改革委联合市统计局开展“惠企政策措施”调查,惠企政策知晓率达94.6%、满意度达98.8%。
尽管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成绩斐然,2024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7%,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但民营经济仍存在整体实力不强等问题。对此,市发展改革委将采取一系列措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一是发挥相关职能,做好民营经济发展局划转工作,增设民营经济发展科,指导县(市、区)、园区做好职能划转,匹配全省工作机制;二是全面落实中省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政策,推进基础设施向民营企业公平开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政策体系,确保政策协同配套;三是持续加强与民营企业常态化交流,完善诉求闭环管理机制,开展大走访活动,用好沟通平台,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
市财政局 惠企清欠见真章
资金使用合规率达100%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持续优化“两个环境”决策部署,市财政局紧紧围绕“惠企政策精准落地”和“拖欠账款有效化解”两大关键任务,积极作为,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财政动力。
在推动惠企资金直达快享方面,市财政局坚持“快兑付、优服务、严监管”三位一体模式。在资金保障上,将惠企资金列为重点,2024年聚焦科技创新等领域,累计兑付资金5.71亿元,惠及企业1355家。资金兑付流程不断优化,印发暂行办法,缩短审核周期,市级直接拨付惠企资金1.39亿元,资金到账时间平均缩短30%。同时,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实现全过程监管,每年开展专项检查和绩效评估,2024年督促“转企升规”等2692.8万元财政资金及时拨付,对3个重点领域惠企资金开展绩效评价,资金使用合规率达100%。
针对拖欠企业账款问题,市财政局全面摸排市级拖欠情况,建立动态台账。按照“谁拖欠、谁负责”原则,制定“一企一策”“一账一策”方案,2024年推动市本级偿还欠款3764.15万元。为防止新增拖欠,市财政局强化预算约束,压实单位财务管理责任。
“市财政局正以实际行动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贡献力量,助力广安经济迈上新台阶。”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优化“两个环境”。在惠企政策方面,牵头梳理清理,严把政策制定关;在资金兑付上,推动政策与产业融合,提升拨付效率;在监督管理上,纳入专项检查计划,建立全周期绩效管理体系;在账款偿还上,加强部门协作,建立合同履约跟踪机制,杜绝“边清边欠”。
市生态环境局 多管齐下护航高质量发展
高效保障184个项目环评审批
市生态环境局围绕提升服务发展理念和行政执法检查质量,采取多项有力措施,在污染防治、环境要素支撑、执法质效提升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广安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生态保障。
在污染防治攻坚中,市生态环境局全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治气方面,开展“大气集中攻坚四大专项行动”,落实日研判等管控机制,支持企业升级治污设施,提升城市空气质量;治水精准施策,统筹水资源治理,排查水环境问题,推进流域综合治理,10个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治土控污清废,做好土壤污染源头管控,排查固废隐患,建成投运全省首个飞灰综合利用项目,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为保障项目高效落地,市生态环境局强化环境要素支撑。高质审批环评,建立服务保障清单,落实容缺等审批举措,2024年,高效保障大庆油田四川武胜净化厂、四川仁宁药业高端原料药等184个项目环评审批,涉及投资207.88亿元,最短用时1个工作日;惠企纾困,2024年,中省项目库入库项目44个,到位生态环保专项资金2.2亿元,帮助企业获得补助资金4265万元;深挖指标,推进砖瓦行业整合淘汰、燃煤锅炉煤改电和重点企业深度治理,实施减排项目14个,建立科学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管理动态调节机制,保障重大项目容量。
执法质效提升方面,积极探索精准、高效的执法手段。科技赋能,运行广安市生态环境智慧执法监管平台,运用无人机、雷达走航等新技术精准筛选问题线索,实施差异化监管,减少对非重点企业的检查;强化统筹,制定检查计划,落实执法制度,实现“一次进门、全面体检”;包容审慎执法,建立容错机制,发布“四张清单”,累计办理依法免予处罚案件20件、从(减)轻处罚案件12件,减免金额共计653.565万元,常态化开展“送法入企”活动,提升企业守法意识。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聚焦目标攻坚,紧盯突出的环境问题,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积极申报生态环境项目资金,谋划储备、建设实施一批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重点项目;聚焦发展服务,开展生态环境“面对面”帮扶行动,优化环评服务,保障重点项目指标;聚焦效能提升,推行渐进式执法模式,强化“事前积极预防、事中审慎考量、事后引导整改”全过程执法服务,严防“一刀切”,为全市营商环境优化贡献生态力量。
市司法局 开展涉企行政执法检查专项治理
入企检查频次同比下降18.7%
为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持续优化“两个环境”决策部署,市司法局积极开展涉企行政执法检查专项治理工作,创新执法模式与监管机制,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专项治理工作中,市司法局大力推行市县联动、部门联合、科室协同的“三个一体化”执法检查新模式,并建立“检查备案”“入企扫码”及“码上监督”三大平台机制。通过这些举措,2024年全市各级行政执法部门入企检查次数同比下降18.7%,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优化了营商环境。
此次专项治理工作目标明确,针对企业反映强烈的乱检查、乱罚款、乱查封等突出问题,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开展涉企行政执法专项治理。通过整治不当涉企执法行为,创新完善执法监管机制,力争全市入企检查频次同比下降30%,实现涉企行政执法从“严管”向“善治”转变。
为进一步深化治理成果,市司法局提出了三大有力举措:一是强化服务意识,推行包容审慎监管。通过推行“一目录、五清单”精准高效监管执法,综合运用柔性执法措施,开展涉企合规经营帮扶,构建人性化执法模式。二是强化科技赋能,推行数字智慧监管。积极推进“非现场监管执法”体系建设,在重点涉企执法领域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提升监管的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三是强化减负增效,推行精准科学监管。清理涉企行政检查主体与事项,明确检查标准和频次,加强备案管理与监督查处,全面推行“亮码入企”,探索推行“白名单”等分级分类精准监管,不断降低行政执法活动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负面影响。
市持续优化干事创业环境工作组 多管齐下优化干事创业环境
培训党员干部8000余人次
2024年,市持续优化干事创业环境工作组深入贯彻市委决策部署,多管齐下推动全市干事创业环境显著改善,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过去一年,工作组通过加强联动协作,让工作推进有条不紊。市委组织部牵头,与各成员单位紧密对接,对标2024年持续优化干事创业环境3大类8方面重点任务,细化清单并实施台账管理,以“一月一调度、一季一小结”的频率,报送进度6期、战报10期,圆满完成各项既定任务。
人才培养与引进成效斐然。通过实施干部履职能力提升、“改革深化年”专题培训等计划,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举办新知识新技能专题培训180期、党校主体班21期,培训党员干部8000余人次。出台建设专业化干部队伍“专精计划”十三条措施,借助多个平台选派干部挂职锻炼,借助“小平故里英才计划”招引紧缺硕、博人才667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激励机制充分释放活力。秉持“以实干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理念,通过谈心谈话调研将130余名优秀干部纳入人才库,调整3名不适任干部,超85%新提拔干部来自经济、项目攻坚一线。对连续三年考核等级优秀的42名干部进行记功表扬,推荐10名党员干部和6个集体获得省“两优一先”等奖励,开展减负、选调、人才月活动,容错使用4名受处分后表现优秀的干部,为26名优秀人才澄清正名,营造担当作为的良好氛围。
2025年持续发力,在强基赋能上,以理论武装为引领,市县联动举办主体班超100期;针对干部能力短板开展靶向培训约30期;利用“双百行动”、川渝互派等平台选派干部挂职、参与全市中心工作,全方位提升干部能力。
在导向引领方面,一线考察识别干部,落实“五个大力选拔、五个坚决不用”制度,坚决调整不适任者;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加大容错纠错等工作力度;选树表扬先进集体和个人,在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对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优先考虑,激发干部干事热情。
在搭台助力层面,围绕“331”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实施人才计划,建立人才服务信息化平台;持续为基层减压减负,编制履职清单,统筹人员借调,整合督查考核;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筑牢干部思想防线,营造良好干事氛围。(广安日报/卢泠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