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王花萍的“她力量”与匠心征途

发布时间:2025-03-28 16:58:2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汀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她曾是流水线上的一名普通女工,双手因劳作而布满厚茧,掌纹里嵌着洗不净的胶水与线头。17年,6千多个日夜,她在缝纫机的轰鸣中谱写出别样人生,用17年光阴诠释了“她力量”的深刻内涵——以匠心守初心,以热忱暖人间,更以责任担使命。她就是江西省上栗县东源乡竺塘村人——王花萍。

车间里的“追光者”:以匠心淬炼卓越

“刚进厂的时候,只会一点皮毛,不想拖大家的后腿,我就趁着休息时间多看、多学、多问。我想着多学一点总没坏处。”谈起自己的工作,王花萍眼里充满着自信与热爱的光。为了“不想拖后腿”的信念,她在机器轰鸣中开启了逆袭之路,经常利用时间钻研工艺,下班后缠着师傅请教技巧,甚至将“学好技术才有更好生存之道”刻进骨血。

17年间,她以“针尖上的舞者”姿态,完成从新手到技术骨干的蜕变:每天至少完成12双鞋面,17年累计制作超6万双,效率提升4倍。“以前我们三四十人的产量只有百多双,现在五六个人就可以做70多双。”在创新进取的道路上,王花萍从未停歇。她积极参与技术革新,提出多项改进建议,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她的带动下,车间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创新氛围,同事们纷纷向她学习,共同进步。

“每一双鞋都不允许有瑕疵。”这是王花萍坚守的工作信条。她常说:“技术是劳动者的底气,更是女性在职场立足的武器。”正是这份对完美的执着,2012年,王花萍荣获“萍乡市劳动模范”称号和制鞋工“四级工种证书”;2015年荣获“江西省劳动模范”称号;2019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十一次被公司评为先进工作者及优秀员工。

邻里情的“守护者”:以温情点亮万家灯火

走出车间,王花萍的善意如春风化雨,滋润着邻里乡亲的心田。她不仅是技术能手,更是困难群体的“娘家人”。

“以前一直外面打工,家里的孩子和老人没人照顾。现在在家门口干活,不仅能照顾家庭,还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心里踏实多了。”邻村的钟水瑛,是四个孩子的母亲,过去一直在外打工,难以照顾家庭。在得知钟水瑛的情况后,王华萍多番走访,在她的介绍下,钟水瑛来到了王花萍所在的鞋厂上班,并凭借努力成为了一名技术骨干。

钟水瑛感激地说:“是王花萍让我找到了归属感,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技术,还结识了一群好朋友。”王花萍的善举不仅帮助了钟水瑛,也激励了更多的村民走出家门,在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志愿服务中来,共同为竺塘村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王花萍还特别关注困难弱势群体。无论是寒风凛冽的冬日,还是酷暑难耐的夏日,她都积极参与村里的各项公益活动,从不缺席。她会亲自走访每一位孤寡老人的家中,不仅带去生活必需品,更带去心灵的慰藉,陪他们聊天解闷,让他们的晚年不再孤单。 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总是默默无闻地付出。她的善良和无私,深深地感染了周边邻里,成为了大家学习的榜样。

议政台上的“建言者”:以责任书写使命

岁月流转,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和坚持,王花萍的人生轨迹悄然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一线车间女工,到逐渐崭露头角,成为车间里的技术骨干,每一步都凝聚着汗水与智慧。她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不断学习,提升自己,2023年,王花萍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这一角色的巨大转变,对她而言,既是荣誉也是挑战,但她从未迷失方向,反而更加坚定了内心的信念。

“关于完善劳务外包的用工监管机制,我提了四点建议,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事建议和加快立法进程,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劳务外包的权利和和义务。”今年参加全国两会的王花萍联名建议的是《关于对劳务外包、灵活就业人员立法问题的建议》,针对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痛点,她呼吁加快立法进程,明确劳务外包中企业与劳动者的权责边界,为2亿灵活就业者发声。

履职期间,她走遍工厂、田间、校园,用“大白话”解读政策,让近万名群众听见“国家心跳”。“人大代表不是荣誉,而是沉甸甸的责任。”王花萍说。她带着乡亲们的嘱托,将“泥土里的声音”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在全国人大的平台上,她不再是那个默默无闻的农村妇女,而是成为了传递基层声音、为劳动者发声的使者。

从流水线到人民大会堂,王花萍用17年光阴绣出了一幅新时代劳动者的锦绣图。王花萍的故事不是孤例,而是中国亿万劳动妇女的缩影。她用自己的双手,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她以爱岗敬业、乐于助人的精神,生动诠释了责任与光荣的内涵。她的事迹,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更多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价值。(邓佳)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