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培优育“双碳”英才,“三阶驱动”铸绿色栋梁 ——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学院育人实践与探索

发布时间:2025-03-31 10:27:2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汀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在能源革命与教育强国建设同频共振的新时代,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服务“双碳”战略为导向,创新构建“思想铸魂-场景赋能-制度护航”三阶驱动育人体系。2024届毕业生深造率达67.18%,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率100%,以扎实成效践行育人使命。

一、思想铸魂:培育能源报国“新使命共同体”

“红色引擎”强化使命担当:学院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骨干赴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延安革命旧址、辽宁雷锋干部学院等地开展沉浸式研学,从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中汲取奋进力量,培育“把论文写在祖国能源战线”的价值追求。这种深厚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进一步延伸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实践中。学院积极推进“双碳实践”融入日常养成,激发各班主观能动性,开展例如“21天绿色学习打卡计划”等活动,将节能减排理念细化为“教室人走电断”、“实验材料零浪费”等具体行为准则。学生们在红色精神的鼓舞下,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从身边小事做起,为实现“双碳”目标添砖加瓦,让红色基因与绿色发展理念在校园中相互交融、共同传承,全方位塑造新时代能源领域人才的使命担当与社会责任感 。

“人文关怀”滋养成长沃土:充分发挥学院“心能园”二级心理辅导站作用,为班主任、研究生导师开展心理危机识别培训,使导师们能够敏锐洞察学生在科研压力下的心理变化,从而在日常交流中以更加温暖、理解的态度引导学生,帮助他们缓解科研焦虑,重拾探索热情。学院为各班的心理委员提供培训,各班心理委员也迅速成长为班级里的“心灵守护者”。不仅如此,学院持续收集学生反馈,不断优化心理辅导与学业指导内容和形式,全方位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助力他们在学业道路上稳步前行,拥有健康阳光的心态,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场景赋能:构筑产教融合“立体化育人矩阵”

“校企协同”突破课堂边界:与金风科技等企业共建新能源人才俱乐部,带领学生走进全国首个碳中和园区,企业高管与学生面对面开展前沿知识讲座。不仅如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与未来职业发展对接,企业HR也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定期组织一对一简历修改指导活动,帮助学生在求职路上迈出坚实一步,也进一步强化了校企协同育人在学生就业环节的关键作用,真正实现从课堂到职场的无缝衔接。

“数字筑基”夯实基础能力:开设“Office丰羽训练营”,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定制Word排版、Excel数据分析及Python入门课程,累计培训100余人次,学生办公软件使用熟练度提升76%。

“朋辈引领”传承工匠精神:举办4期“风向标”校友论坛、“新能起航”沙龙,开展”最美笔记评选”等特色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优秀校友们分享自身从校园走向职场的奋斗历程,讲述在新能源领域攻坚克难、不断创新的经历,用真实故事点燃同学们投身行业的热情。在“新能起航”沙龙里,不同年级的学生围绕专业实践、科研探索等话题畅所欲言,高年级同学毫无保留地分享竞赛技巧、项目经验,帮助低年级同学少走弯路。“最美笔记评选”活动则将评选出的优秀笔记在院内投票展示,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学霸们严谨的学习态度、高效的学习方法,激励着一届又一届学子在新能源领域踏实奋进。

三、制度筑基:打造学风建设“全链条护航体系”

“三维督导”强规范:推行“学风建设优+工程”,首创“辅导员巡课查学风、班主任驻班管学风、学生骨干查寝促学风”机制,大一新生晚自习出勤率稳定在100%,课堂到课率同比提升10%。

“成长导师制”树标杆:构建“院长领衔+校内外成长导师协同”育人机制,连续三年开展“院长面对面”活动,特邀学院资深教授以及雷锋生前最亲密战友乔安山担任校内外成长导师、党员成长导师等。从生活困惑到职业规划,从学术难题到人生理想,成长导师们为学生答疑解惑,照亮前行的道路。

“动态预警”保质量:建立学业预警“红黄蓝”分级响应机制,形成“预警-帮扶-跟踪-提升”闭环管理。对于纳入预警范围的重点关注学生,学院在定期召开的教研室主任、支部书记双例会上专门进行研讨,共同商讨制定个性化的帮扶方案:为学习困难学生安排“1+1+1”(1支党员团员团队+1个学习先进学生共同帮扶1个困难学生)学业辅导、为心理压力较大的学生设计专属心理疏导计划等。在后续跟踪过程中,通过定期回访、阶段性评估,实时调整帮扶策略,确保每一位重点关注学生都能在学院的关怀与支持下,逐步走出困境,实现学业提升与身心健康发展,让动态预警机制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坚实保障。2024届毕业生达深造率67.18%,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率100%,就业落实率连续三年名列前茅。

面对建设教育强国、能源强国的时代命题,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学院将始终紧扣国家战略需求,以“双碳”目标为牵引,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改革,持续推进学风建设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创新教育的深度融合,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新能源卓越工程师,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黄凯兰 姜良杰)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