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科学是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合作的关键力量,尽管当前合作面临诸多挑战,但前景依然广阔。”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情报研究所所长张士运28日在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开放科学国际论坛”上如是说。
在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日益深化的当下,科技合作模式的变革与走向成为各界关注焦点。张士运基于深厚的专业素养与敏锐的行业洞察力,从科学计量学的独特视角,深度剖析北京国际科技合作发展态势,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
张士运指出,过去十年间,北京国际科技合作成绩斐然,国际合作论文数量与质量实现“双提升”。虽然近两年国际合作论文总量和占比有所下滑,但重要的合作机制取得显著增长,北京与金砖国家在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合作持续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带动北京与共建国家在植物科学、能源、水资源、绿色发展等领域合作成果显著;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的建立,让北京与中东欧国家的科技合作愈发紧密,中欧合作在国际合作体系中发挥着关键结构性作用。此外,机器人技术、安全系统、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等新兴技术领域表现亮眼,方向合作增长明显。
“ScienceDB作为中国唯一获国际认可的全学科通用型可信数据出版平台,截至2024年11月已支撑全球130余个国家/地区的科研人员提交和共享数据、210余个国家/地区用户访问和下载数据,累计年活跃用户1500万。”“怀柔科学城已有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等10个平台面向全球开放,截至2025年2月已支撑622家国内外科研团队开展1000余项课题研究。”张士运通过一个个实际案例,生动地阐释了开放科学在引领国际科技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数据共享引领、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设施引领、重大问题引领、交叉融合引领五种创新模式。
展望未来,张士运坚信,开放科学将引领北京国际科技合作迈向新高度。全球数据共享、AI技术赋能科研、科研设施国际化、国际联合应对全球挑战以及交叉学科合作,都将成为推动科技合作的重要方向。北京将充分发挥开放科学的优势,持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为全球科技共同体建设注入强劲动力,在国际科技舞台上绽放更耀眼的光芒。(孟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