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切口”撬动学生品行养成的“大文章”

发布时间:2025-04-01 17:16:3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汀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下,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生日常行为,落实大中小一体化思政教育,破解立德树人“知行分离”难题,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安丘市南苑小学以“微价值观”品行教育为突破口,构建起一套可操作、可推广的育人体系,为小学阶段德育工作提供新思路。

直面痛点:从“知行两张皮”到精准破题

作为新建城区学校,安丘市南苑小学首届招生便面临挑战:学生行为习惯薄弱,家长家庭教育理念参差不齐,传统说教式德育效果不佳。2021年调查显示,超60%家长认为价值观教育是学校的事,教师也发现超半数学生存在“知而不行”现象。

“价值观教育必须落地。”该校校长曹海波表示。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学校组建研究团队,通过2000余份问卷、100多节课堂观察,锁定教育内容碎片化、实践路径模糊化两大症结。由此,将宏大价值观分解为可感知、可践行的 “微品行”成为改革方向。

体系创新:“一核四维二十四品”构建育人新生态

课程重构:把价值观变成“看得见的行为”

开发“一核四维二十四品”课程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围绕“家国情怀、文明礼仪、健康生活、创新协作”四个维度,细化出24项品行指标。比如,“爱国”被具体化为“升国旗时肃立行礼”“主动讲述家乡故事”等可观测行为;“友善”转化为“每日帮助同学一次”“主动分享学习用品”等日常实践。

三年级学生王同学在主题班会上分享:“以前觉得爱国很遥远,现在才知道,认真唱国歌、爱护校园花草就是爱国。”这种将抽象价值具象化的设计,让德育真正“入眼、入心、入行”。

课堂革命:“双师矩阵”绘制素养心电图

打造“四位一体”微素养课堂,突破学科壁垒。全科协同,如数学课融入“公平秤”实践项目,科学课开展“生态瓶责任养护”;双师观测,每堂课配备学科教师和素养观察导师,通过“素养雷达图”记录学生微行为;家校共育,开发“课堂家庭延伸实践卡”,将课堂素养融入生活情境,并纳入课程评价。

生态再造:“微岗位+行走课堂”激活实践动能

校园内设立“礼仪督导员”“节能小卫士”等58个微岗位,实行周轮值制度;拓展“舌尖上的思政课”,让学生走进餐厅体验劳作;开展“指尖上的思政课”,用废旧材料制作党史主题模型。此外,家校社联动的“种植农场”“社区公益”等实践场景,让价值观教育走出教室,融入生活。

机制突破:“三微育人”破解家校共育难题

针对“5+2=0”(学校五天教育抵不过周末两天放任)的困境,学校构建“三微育人”支持系统。微清单,制定《家庭品行养成21天计划》,细化“每日问好”“餐前摆碗筷”等家庭任务;微空间,开发“云端成长社区”,家长可上传孩子家务视频,教师在线点评;微榜样,每月评选“客厅小主人”“楼道志愿者”,用“身边标杆”激发内生动力。

家长刘女士惊喜地发现,孩子现在到超市会主动让老人先结账。家校共育的 “破冰”,使品行教育从“单兵作战”转变为“协同共进”。

成效凸显:从“盆景”到“风景”的育人蜕变

经过四年实践,南苑小学学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文明礼仪达标率从47%提升至92%,家长参与家庭教育指导率由31%跃升至89%。教师团队也同步成长,开发出《微价值观实践手册》《“以劳育品”微价值观品行教育校本课程》等12项校本资源,为小学德育提供了“脚手架”式的解决方案。

“德育不是‘一阵风’,而是‘长流水’。”曹海波校长表示,价值观教育需“小切口、深挖掘”,将宏大叙事转化为可操作的“微行为指标”,未来将继续深化“微价值观”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创新,探索品行养成的长效评估机制。这场从“微”处着手的教育改革,正悄然绘就立德树人的新图景。(山东省安丘市南苑小学 曹海波)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