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义乌工商职院师生探索文化共富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4-03 16:40:5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汀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近日,浙江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经彩π”师生文化实践调研团完成对浙中78个村庄的深度调研。这支由经济管理学院师生组成的团队,通过田野调查探寻传统文化与产业融合路径,形成的4万字调研报告已转化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建议书,其中“文化IP孵化”“非遗工坊联盟”等创新方案获地方部门采纳。

在义乌市廿三里街道廿三里村,浙江省级非遗传承人梅雪应正带领村民排练原创婺剧。调研团成员陈健宇发现,通过“三阶培养法”——经典剧目引流、骨干培养、艺术团组建,该村已形成6支文艺队伍,年演出超50场。“错时排练、云端教学破解了农忙与培训的时间冲突,让戏曲艺术与农耕生产实现同频共振。”梅雪应向调研团介绍其创新经验。如今,廿三里村不仅激活了传统戏曲的现代生命力,更通过“非遗+旅游”模式带动周边形成特色文旅线路。

相距三十里的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则演绎着另一种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样本。浙江省级文化特派员、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朱阳瑾在村办的“巾帼新农人”培训会上,以“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向阳开发”的实践理念点燃了下乡大学生的创业热情。90后农创客楼沙漠霜,被称为“李祖村李子柒”,她将浙江理工大学服装设计专业所学融入传统扎染,开发的生肖系列产品年销售额突破百万。“空置老宅变身网红工坊,游客的体验热情就是乡村振兴的温度计。”面对研学团队,这位青年创客展示了扎染技艺的现代转化密码。

调研团通过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绘制出“传统技艺-文创产品-文旅经济”转化图谱。数据显示,两个典型案例村的文化产业年均增长率达12%,带动村民人均增收0.5万元。团队提出的“非遗工坊联盟”计划已在金华、绍兴等地试点,通过跨区域文化资源共享,形成传统工艺集群效应。

“校地共研模式打破了象牙塔与田野的界限。”带队教师介绍,师生们不仅完成58个村庄的调研覆盖,更促成5项校企合作项目落地。在嘉兴市王店镇,学生们设计的蓝印花布文创产品带动作坊月订单量增长2倍;在温州市泽雅镇,开发的非遗研学线路使游客接待量同比提升15%。

这支平均年龄21岁的团队用脚步丈量乡村振兴的实践图景。成员缪舒甜说:“当看到自己参与设计的文化IP成为村集体经济的增长点,真切感受到知识赋能乡村的力量。”据悉,该团队计划暑期深入浙西山区,重点研究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持续为乡村文化共富注入青春动能。(张登)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