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古称芮鞫,一城山水,三季有花。
在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被赋予深刻内涵,更是9万余崇信儿女的美好梦想和幸福追求。
六年来,全县上下同欲、勠力同心、奋楫笃行,用务实苦干推动城市“面子”日日新,惠民“里子”实打实,文明之花在芮鞫大地绚丽绽放。
城区街景图 (摄影 黄 云)
创建之基更坚实
文明逐浪的征程上,荆棘满地、艰辛万重,但心中有梦、众志成城,经过数载接续奋斗,崇信县文明创建工作具备扎实的工作基础和群众基础,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万山磅礴有主峰。县委、县政府时刻牢记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情怀,纵览全局、指挥若定,一以贯之、全力推动。“开展文明创建,就是要加快补齐各类短板弱项,让群众更多地共享发展成果。”“深化文明创建,可以优化人居环境、营商环和社会环境,对内增强凝聚力,对外提升竞争力。”……一次次掷地有声的总动员,迅速转化为全县上下奋勇争先、真抓实干的具体行动。
如何使好的经验做法得以固化,精准化、常态化推动文明创建纵深开展。崇信县注重完善创建长效工作机制,制定了《崇信县市民文明公约》《居民公约》等规章制度,创新开展包抓共建、联动治理、文明随手拍、每周一提示、问题整改闭环管理等针对性措施,实行网格化管理、清单化落实,形成组织推动、专班促动、各级联动的良好工作格局。
民生福祉更殷实
文明创建有标准,提升群众幸福感无止境。
“背街小巷干净整洁,城区停车易找易停……”提起身边的点滴变化,家住崇信县锦屏镇西街村村民柳小冰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主要是老百姓收了益,积极性就跟上来了。”
针对城市治理薄弱环节,崇信县采取“问民需+议民事”方式,对11条背街小巷全面改造升级,47个居民小区配建非机动车辆充电桩,实施智慧停车系统,新增公共停车泊位5860个,城市有机更新逆向生长。
“这几年城区的变化大,公园绿地多了,有山有水处处是景。”每天坚持晨练的崇信县滨河路社区居民位继萍告诉笔者,强身健体之余,主要是享受这座城市带来的美好。
集群众休闲健身娱乐于一体的汭鞫文化广场 (摄影 薛婷婷)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崇信县林草中心主任梁志峰介绍,“崇信县立足山水特色,大力实施城镇增绿添景工程,先后实施了县城北入口、西入口、环城西路、原304沿线等一批重点区域绿化工程,“满城公园满城花、一城山水半城香”的花园城市成效凸显。”
不仅如此,崇信县着眼群众所需所盼,聚力办好一系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每年财政支出80%以上投向民生领域,“12345”便民热线事项办结率100%、群众满意率达99.53%,15分钟便民生活圈实现全覆盖,老旧小区和无障碍设施全部完成改造升级,市民生活如蔗林添蜜,节节甜润。
文明底色更鲜亮
近日,崇信县城市社区滨河路社区开展3月份文明诚信积分兑换活动、位于团结西路的尚家宾馆又收到失主送来的感谢信……在广泛的道德实践活动中,诚信已成为每一个崇信人的“文明之约”,传递着这座城市的温度。
文明无小事,小事见文明。崇信县社会工作部志愿者黄欣告诉记者,“随手做志愿、礼让斑马线、公共场所不吸烟,这些善念义举已根植于群众心中,汇聚起夺目光芒。”
争做文明有礼崇信人主题实践活动 (摄影 薛婷婷)
“改变最大的是思想观念。”崇信县锦屏镇东街村党支部书记邵德奎深有体会。他说,村上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完善了村规民约,建立了完备的红白事报告备案制度,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成为新风尚。与此同时,崇信县每年在华夏古槐王景区策划举办了“情定华夏古槐王·弘扬文明新风尚”婚俗文化节,引导广大群众破旧俗,树新风。
着眼新的文化使命,崇信县持续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高效整合利用资源,推行集中、结对和点单服务模式,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发挥“有事说一声”、“文明集市”“芮鞫晨曦”等文明实践品牌示范引领作用,凝聚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以精管善治为文明幸福“加码”。
斑马线前的劝导员、奔走在街巷小区的志愿者……他们不畏酷暑严寒,无私奉献,点点微光汇聚成崇信最美故事,激励更多人言善语、行善举、做善事。
初心致远,使命敦行。站在新起点,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将以高昂的姿态阔步迈向美好未来。
(来源 :中共崇信县委宣传部 赵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