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以产教融合为笔,绘就区域发展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5-04-10 16:40:0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汀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川渝万达开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与四川省“5+1”现代产业体系布局大背景下,四川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立足达州市“3+3+N”现代产业集群,以化学工程与技术“双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深化产教融合、聚力科研创新,构建了“学科支撑产业、产业反哺教学”的协同发展新模式。通过服务地方产业需求、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院已成为川东北地区能源化工与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智力引擎”。

一、学科筑基:打造“双一流”引擎,服务区域战略发展

四川文理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于2023年入选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建设学科,标志着学校和学院学科建设迈入新阶段。该学科聚焦天然气能源化工、化工新材料、化工过程低碳循环技术三大方向,紧密对接达州作为“中国气都”的产业优势,初步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推广—工程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

学院依托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化学工程与工艺,构建了以化学、化工、环境、材料科学为核心的学科专业群,近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厅等各级各类项目1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SCI、EI收录200余篇,获专利授权40余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达州市科技创新奖等14项,成果转化经济效益显著。

二、产教融合:构建“融合”共同体,贯通“四链”协同路径

学院以“强基础、重应用、善创新、明思辨”为目标,紧扣地方产业转型需求,为破解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脱节的难题,2023年与企事业单位共建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16个,2024年联合区域内有影响力的11家企事业单位牵头成立了“达州能源化工与新材料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与企业形成紧密的命运共同体,推动“双主体”协同育人,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贯通:

一是校企协同育人,学院与达州玖源新材料有限公司、四川川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产学研协议,聘请22名行业专家担任“双师双能”教师,推动课程体系与岗位需求精准对接,近3年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近10门(获批省级一流课程和应用型品牌课程3门)。2024年新修订的5个本科工科专业培养方案中,企业案例教学覆盖率超70%,历届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稳定在92%。

二是科研项目共研,学院与国家天然气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四川)、瓮福达州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事业单位近3年达成20余项科研合作,聚焦高含硫天然气腐蚀与防腐技术、玄武岩纤维专用浸润剂及纤维改性等关键技术攻关,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千万元,初步探索构建起了“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闭环创新生态。

三是平台共建共享,联合四川四众玄武岩纤维技术研发有限公司、达州市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企业及机构,建成玄武岩纤维及复合材料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省级化学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通过构建“真场景—真项目—真问题”的工程实践生态系统,探索并践行了“企业出题—学校攻关—学生受益”的实践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不仅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锤炼实践能力,还实现了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为区域产业持续输送高素质技术骨干人才。

三、科研创新:党建引领聚合力,科研驱动促转化

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党建+业务”双轮驱动,在科研创新方面,积极探索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形成“纵向贯通联动,横向协同互动”的融合格局,以党建引领推动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化工与制药教研室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成功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并荣获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支部成员近3年在科研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荣获省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8项,立项科研项目30余项,涵盖能源化工、先进材料、生物医药等多个研究领域,充分体现了学院科研团队的实力和创新能力。

四、未来展望:锚定申硕攻坚路,激活区域新动能

未来展望,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地方为宗旨,以申硕攻坚为目标,扎根革命老区,深化“学科引领、产教融合、开放创新”创新模式,培养更多“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文理力量。

作者:曾小彤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